【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人们的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然而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彼此间直接交谈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别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安多人听不懂卫藏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会有特殊的词汇来表达其独特的感情,使另一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难以理解。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掌握某种语言后,虽然也可以学会另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或方言,可是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熟悉语言的人往往就能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区分出说话人的家乡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职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语言是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各种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烙印。另外,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因此,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摆在时空的环境里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有历史记载的文明长达一千四百多年,藏文典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就在这片高天厚土的高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雅砻河谷形成了藏民族的最初轮廓,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和相互融合中,藏族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形成了以下几大支系——卫藏、安多、康巴、嘉绒、工布、白马、华锐、卓仓、夏尔巴藏族等等。由于臧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0族形成了各自的方言。传统上藏族人习惯把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区。其中的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和青海省的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海省海北地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县境南北长约87千米,东西宽约48千米,总面积1712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万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67%。 尖扎县在先秦和西汉初期为西羌地。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汉代设置的河关县(治贵德河阴)辖地。西晋怀帝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尖扎地区为吐谷浑活动地。南北朝时,尖扎地区属后凉吕光所置的浇河郡(治贵德河阴镇)辖地。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在今尖扎县设置达化县,治所在直岗拉卡一带,隶廓州,治今贵德河阴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今尖扎属米川县,隶廓州,治化隆群科。北宋时,曾为U厮Up政权属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今尖扎又成为宋积石军(治贵德河阴镇)辖地。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又陷为金积石州(治贵德河阴镇)辖地。 元代今尖扎地区属贵德州辖地,隶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今尖扎县属归德守御千户所管辖。隶河州卫。清代,今尖扎地区为贵德厅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今尖扎为贵德县管辖。1952年4月,中共青海省委决定,成立尖扎区工作委员会,以贵德第六区及昂拉地区为工作区域,1953年6月2日,正式从贵德县析置失扎县,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同年12月22日,隶属于即日成立的黄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5月,自治区改为自治州,贵德县仍属之至今未变。 尖扎方言作为安多方言的一部分、其本身保存着许多古代藏语的成分和特点,例如在牧区话里还保存着较多的反映古代藏语语音面貌的复辅音。不仅是语音,语法方面也文言中表使动的动词(?)(现·未)、(?)(过)、(?)(命)三形式在尖扎方言里全保留下来了,而在其他方言里只有一个形式。这些现象真是我们探索藏语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料,对汉藏语系语言比较和语言理论工作也有重大意义。无论是哪种方言随着生产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藏语词汇和语音出现了急速衰退的没落景象。就语言而言不仅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经济等相互交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认同最为主要的因素。笔者因认识到藏语的重要性后,故对自已十分熟悉的尖扎方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详尽论述安多尖扎方言的结构特点。 第一章,语音类。语言在言语中演变,即语言在运用中才能变化。同样,语言的声音也会在言语的声音中发生变化。语流音变就是一种共时的变化,它常常是历史演变的先异。首先分析了元音前置单辅音字母,并制作了元音前置单辅音字母案例表。接着分析了元音前置复辅音字母,并制作了元音前置复辅音字母案例表。最后分析元音后置单元音字母,制作了单元音字母案例表。元音后置字母使用规律表、元音后置字母使用规律案例表。这样的总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语言无不按照渐变性和参差性规律向前发展。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样处在一定的演变中。语言的演变从共时上看时细微的,但从历史上看时明显的。 第二章,词汇类。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是语言又一个重要的要素。它同语音和语义不同。语义和语音的构成成分是单一的,而词汇本身既有语音属性,又有语义内容,而且除了自身规律以外,同时还要受语法规律制约。因为没有语法规则,只有建筑材料是无法建构语言这座大厦的。所以在讲其他要素时,也会涉及许多词汇的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词汇分类中音节分类、成份分类、释义分类。接着分析了合成词中的并列法、偏正法、仿生法、重叠法、借词以及借词向尖扎方言转化的过程。 第三章,语法类。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系统中,语法是最稳定的,语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现代藏语和古代藏语,就会发现无论是在词类,还是语序,以及一些组合关系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世界上每一种语言也都经历一些语法的变迁,有的甚至发生过语言类型的变化。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合成词中实词与实词的语法特点;代词、形容词、数词及数词语法的特点:动词的变音等。第二节中分析了合成句的分类,即音律的分类和结构的分类并结束了全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仁;;陇东方言中的虚词“来来”“口览”[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2 陈卫强;;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3 万璐璐;;关于日本方言的种类与特征[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3期
4 汪国胜;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张雅娟!432100;大悟、广水方言语法略记[J];孝感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张邱林;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J];语言研究;2003年03期
7 吕晓玲;;闽南南安方言的助词“着”、“了”、“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许培新;《聊斋俚曲集》反复问句探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米尔苏里唐·乌斯曼诺夫;阿米娜·阿帕尔;张洋;;帕合甫话简介[J];民族语文;1991年04期
10 赵云梅;;从语言变迁角度看保山方言中词的变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后殖民视野中的方言电视剧[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建莉;;内蒙古凉城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汪启明;;中上古蜀语与相邻方言的接触[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莉;崔效义;李敬阳;冯祖yN;;方言性伪装语音的声学特征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PrPr;;湘语祁阳方言中塞音声学性质的几个观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江道昒;;我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海伦;;基于声调的方言识别法构想[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8 李荣宝;陈素梅;李光泽;王幼琨;;方言对儿童标准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程;曹文;;阜新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第五章 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g,
本文编号:242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