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传播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m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eme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and meme communication. Domesticated translation is to find a meme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ource text t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foreign meme in the target cultur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initial stage of cultural contact. The alien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is to transform the information in one culture and language into another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a way that is almost as it is, thus bringing new elements to the latter and increas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exchange and penetration of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nd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s. It can be said that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and trend of meme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莹;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刘文华,梁燕;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张传彪;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谭莲香;炉火纯青 形神兼似——《匆匆》张培基英译本赏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何亚卿;从读者感受看文化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彭丽;;文化特色词种类探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8 杨全红;诗人译诗,是耶?非耶?——徐志摩诗歌翻译研究及近年来徐氏翻译研究沉寂原因新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玫;;西方译学研究的开拓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黄洁;;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孙宝国;18世纪以前欧洲文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分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5 魏芳;翻译情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金兵;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8 王倩;商业英语翻译研究以——《财富》文章翻译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9 杨全红;诗人译诗,,是耶?非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包涵;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评《呐喊》的两种英译本[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菁;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夏家驷,时汶;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基因理论在语言上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8期
3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4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5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6 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7 张莹;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9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10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曼;;模因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6期
2 鄢春艳;;语言模因论对外来词的解释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0期
3 李慧芬;;语言类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模因论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4 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5 邴绍媛;唐德根;;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6 吕宗慧;;模因论视角下的互文性阅读教学模式[J];学理论;2010年06期
7 潘小波;;模因论的新发展——国外模因地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苏雪英;;模因论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J];双语学习;2007年03期
9 贺旭华;;网络语言的模因变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8期
10 谢静静;;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J];语文学刊;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中国中部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传播特性[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崔万照;马伟;张洪太;邱乐德;;折叠波导展开形变的传播特性分析[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包永芳;吕英华;王海兰;;电磁波在DNG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刘永霞;张中杰;张慧;;二维自组织结构中波的传播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勇华;杨少峰;刘瑞源;贺龙松;B.J.Fraser;;极隙区纬度Pc3脉动的传播特性[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沈忠祥;楼晓明;;单V形槽波导及双V形槽波导的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7 袁作栋;程建春;;弱无序声子晶体中的声传播特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8 邵晟;邓维波;;用FDTD算法计算高频电磁波在复杂环境下的传播特性[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翔;李开源;徐晓东;;利用激光超声研究缺陷材料表面的声传播特性[A];2009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黄海燕;王秉中;;UWB室内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丽辉;漫谈“第五媒体”及其传播特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TOM在线执行董事兼CEO 王雷雷;挖掘无线互联网的潜力和商机[N];计算机世界;2007年
3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朱建华;突破高校BBS管理三重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刘玉成;桥梁“体检”有了新装备[N];中国交通报;2007年
5 刘学红;数字报:不是救命稻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林景新;企业如何应对“舆论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7 高杰;浅议“电话连线”在电视直播中的运用[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李晓艳 贡力;Mp3市场现状调查[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9 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3G设计研究院 许锐;WCDMA基站按需配置[N];通信产业报;2007年
10 《河南科技报》总编辑 江巨源;未来如何办报 数字技术当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修伟;水下炮孔爆破水中冲击波传播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成国;蒸发波导环境特性和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3 吴少平;中高层大气中三维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2年
4 熊天信;填充多层介质的柱形波导传播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王艳芬;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陈东梁;甲烷/煤尘复合火焰传播特性及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义;甲烷、煤尘火焰结构及传播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康士峰;地海面微波散射和传播特性研究及其在雷达和遥感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10 周新民;准饱和土波动特性及动力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忠荣;无线移动信道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乔书阳;网络蠕虫的虚拟传播环境[D];吉林大学;2007年
3 贾宁;即时通讯工具及其广告传播[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正春;电视栏目剧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燕妮;手机报纸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王丽新;开心网的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华峰;林业有害植物飞机草入侵的生态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王星慧;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及其攻击特征提取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许中荣;大型电力变压器中局部放电信号传播特性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高艳东;等离子体对空间通信的影响[D];燕山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