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疑问词的句法与语义不对称现象探究

发布时间:2019-04-23 12:03
【摘要】:本文讨论与汉语原位疑问词相关的三个问题:允准机制、句法移位及副词与疑问词的关联。 关于原位疑问词的允准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原位疑问词本身是算符,在逻辑式隐性移位到辖域位置;第二种观点认为原位疑问词是变量,由处于辖域位置的疑问算符约束并赋予其疑问性质。我们称前者为“移位说”,后者为“原位说”。“移位说”是由Huang(1982)在管约论框架内提出来的,表层结构通过量词提升这一移位操作转化为逻辑式。“原位说”以Tsai(1994,1999,2008)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这种观点更符合最简方案的经济原则,因为通过合并形成算符比移位更为经济。基于如下原因,本文支持“移位说”。 第一,汉语原位疑问词表现出阻隔效应。Wu(1999)发现如果焦点或量词成分统领原位疑问词,相应的句子不合格,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解释。此后,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受到关注。最近,国外语言学界对日语、韩语、德语等语言的研究(参见Beck1996a,b,2006;BeckKim1997;Ko2005等)表明,量词或焦点成分阻隔原位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阻隔效应被视为原位疑问词辑式移位的最有力的证据。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Wu(1999)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用阻隔效应来解释。本文更为全面地研究了相关语言现象,首次明确地认为汉语疑问词确实表现出阻隔效应。阻隔原位疑问词移位的成分有弱式量词和焦点成分。 第二,原位疑问词与强式量词相互作用会产生辖域歧义。本文首先分析了May(1985)和AounLi(1993)的辖域原则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逻辑式语链的辖域原则,该原则具有更强的解释力。逻辑式语链通过疑问词和量词的隐性移位产生,因此辖域歧义是疑问词逻辑式移位的证据之一。 第三,本文从预设的角度重新分析了疑问词的岛效应现象。基于对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判断,“移位说”和“原位说”都把将岛效应视为各自观点的重要的事实依据。Tomioka2009)认为只有原因特指问句预设的是真值命题而其它特指问句的预设都含有变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原因特指问句在句中没有明确的疑问对象。我们的研究与Lin(1992)对语料的判断不谋而合,只有原因疑问词“为什么”不能在岛外得到解释。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岛效应与“移位说”和“原位说”这两种观点都无关。 基于以上证据,本文认同“移位说”。通过逻辑式移位与句法移位的对比研究后,本文认为二者在移位动机和阻隔效应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原位说”存在的问题。“原位说”两个重要的事实依据是疑问词移位和疑问助词呈互补分布以及原位疑问词可以用作不定代词。然而,Bruening(2007)的研究表明,疑问助词和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都与疑问词是否移位无关。因此,本文认为“原位说”对语言事实的概括不够全面,结论自然缺乏说服力。 副词与疑问词的关联情况非常复杂,副词对疑问句的合格与否及语义都会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都”对疑问名词的量化及其句法实现问题。汉语传统语法学界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位于“都”左侧的疑问词用作全称量词;位于“都”右侧的疑问词依然是疑问用法。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然而对于“都”和疑问词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经过事实分析和理论论证之后,本文认为与左侧成分关联时,“都”是周遍语,投射为功能语类DistP;与右侧疑问词关联时,“都”是IP的附加语,表“穷尽性”。“原位说”认为位于“都”左侧的疑问词用作全称量词能够证明汉语疑问词是变量,“原位说”这样分析显然无法解释疑问词位于“都”右侧的情况。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疑问词的句法移位现象。笔者认为,这种移位不同于英语疑问词的移位、日语疑问词的前置以及有定名词的主题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跨语言的证据表明,疑问词是句子的焦点,汉语疑问词经焦点化移位到句首位置。 本文的研究为量词的分类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Wu(1999)把汉语量词分为强式量词与弱式量词。笔者发现,弱式量词阻隔原位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强式量词与原位疑问词相互作用会产生辖域歧义。此外,本文借鉴Daniela(2006)对英语名词的研究论证了汉语有定复数名词属于强式量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燕;英语疑问词移位问题的讨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徐晓燕;英语疑问词移位习得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5期

3 张亚非;逻辑式的语义解释作用及其局限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5期

4 梅德明;论句子的逻辑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徐增德;求逻辑式的最简式的三种方法比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6 王鹤;;英语疑问词移位的必然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7 薛小英;;原位疑问词与逻辑式移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高涛;;逻辑式层面DP内焦点算子移位及其移位的方向性[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焦维娅;;逻辑式与句法象似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韩景泉;Chomsky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兆宽;;一个无穷值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2 邹崇理;;论PTQ系统的意义公设[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黄建元;郭浩然;苏世斌;;彩色滤光片制造业之男性员工工作压力与hs-CRP的相关性[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芝;;逻辑“与或”式化简过程中多余项及多余因子的确定方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邹崇理;;MG与GQ理论对自然语言限定词的研究[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6 赵克勤;张清河;;基于联系数的同异反系统和谐与发展理论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泽宗;;比喻推理建构[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8 刘征;;通信协议机械证明的实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柴学友;;试论我国《宪法》的逻辑结构[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邹崇理;;广义量词理论对自然语言量化结构的研究[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根生;逻辑和直觉[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刘春辉;IBM将对其进行深度投资[N];人民邮电;2004年

3 莱芜技工学校 王军;怎样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N];莱芜日报;2007年

4 盛文杰;丁学文:三次转行的内在逻辑[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陈绶祥;书法能为中国建筑带来什么启示?[N];广东建设报;2002年

6 牛根生;红海喜逻辑,蓝海爱直觉[N];商务时报;2007年

7 ;汽车制造业的尖兵[N];工人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张震;蒙迪欧能否充当“加价”狙击手?[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9 宁夏福立升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供稿;反越位——试驾长安福特04款蒙迪欧[N];宁夏日报;2004年

10 巴曙松;金融江湖的掌故[N];深圳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薛小英;汉语疑问词的句法与语义不对称现象探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刘丽萍;汉语截省句[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刘朝涛;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松松;HAVE范式的一致性句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龙媛;英语多元问句的优先效应及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3 许敏;疑问词移位和疑问词原位[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英;移位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邱春安;论英语截省句中的等同条件和孤岛修复[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金玲;对汉语截省句的句法解释[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杨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逻辑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伍凤英;want-不定式PRO格核查的最简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张R,

本文编号:2463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63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