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总括范围副词“都”与“一概”的行知言三域及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9-05-13 19:11
【摘要】:从行、知、言三域角度对"都"与"一概"进行分析,认为"都"句倾向于出现在行域,主要用来陈述客观事物。"一概"句不出现在行域,而出现在言域和知域,它的主要语旨用意是用来指令、规定、宣告、许诺、评价等。因此"一概"的主观性高于"都"。据此理论基础对"都"字句和"一概"句的句法结构不同、互换有何规律等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du" and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on, knowledge and speech, and holds that the sentence of "du" tends to appear in the line domain and is mainly used to state objective things. " The sentence does not appear in the line domain, but in the word domain and the knowledge domain. Its main tenor is to instruct, stipulate, declare, promise, evaluate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subjectivity of "al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u".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du" sent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ll" sentence, and the law of exchange is explained reasonabl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资助项目(205000-81134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徐李洁;英汉条件句:if与“如果”和“如果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熊仲儒;量词“口”的句法认知基础浅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田湘映;名词、形容词转化的理据和数量语义限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姚喜明;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结构的认知特征[J];辞书研究;2003年03期

8 王洁;含动词性成分的“的”字短语做谓语的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于秀金;;信息结构脱离语境句法实现的动因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10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璩银吉;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庆;存在句的认知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云晚;现代汉语单纯使宾动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小红;华文教材课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郝雷红;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2 刘建东;任海波;;“一律”与“一概”的对比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田作申;试论“不”的语法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谭翠;郑贤章;;副词“一概、一律”的产生和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甘于恩;试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7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8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9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怀;;湖北仙桃方言的“A都A(B)”句[J];方言;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承峰;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凡铃;副词“才”、“就”、“都”的主观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乔石豪;探讨“连…都/也…”结构的语法化过程[D];河南大学;2005年

3 郁梅;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就”、“也”、“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陈勇;从“一律”和“一概”的语法化历程探求近义副词的异同及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李立园;汉语全称量词与否定词之间辖域关系的在线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6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6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