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比”字差比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3 19:54
【摘要】:差比句在语序类型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差比句也是语法调查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现代汉语差比句作为语言类型共性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探求世界语言差比句的共性,汉语差比句的调查研究需要纳入语言类型学的视野。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我们首先说明了《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中涉及到的关于差比句的调查内容,从Greenberg和Dryer的研究发现汉语差比句在语序类型学上的重要地位。其次,我们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和符号的使用。 第二章是相关文献综述。这一章我们尽可能详细地回顾了已有的相关成果,梳理了差比句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包括差比句的定义、差比句基本构成要素、认知研究和类型学研究方面的综述。 第三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比”字差比句的基本构成要素中成分隐现的情况。主要结论有:(一)比较主体构成成分的隐现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点是比较结果与比较主体的中心语之间是否具有语义激活扩散关系。如果比较主体的中心语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那么比较主体的中心语可以省略;如果比较主体的中心语的概念不活跃(或者说活跃的程度次于别的概念),那么比较主体的中心语不可以省略,否则会引起歧义。第二点是比较主体的中心语是否是比较结果的原型成员。如果比较主体的中心语是比较结果的原型成员,那么比较主体的中心语就可以省略;如果比较主体的中心语是比较结果的非原型成员,那么比较主体的中心语不可以省略。(二)语义激活扩散功能模型和原型理论具有内在联系,越是原型的成员就越容易激活,那么这样的成分省略掉也不会影响人们理解句子的意思;越是非原型的成员就越不容易激活,这样的成分就不能省略掉。(三)比较基准构成成分的隐现主要是受到适量准则的制约,是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四)比较结果主要分为形容词性比较结果、动词性比较结果和名词性比较结果三大类,,其中“X+比+NP+还+NP”格式的特点是具有比较维度的丰富性。(五)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比较结果的结构跟世界其他语言相比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是由现代汉语差比句的比较点的位置的灵活性决定的。 第四章我们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讨论了现代汉语“比”字差比句的语序。汉语在语序类型学上被看成是一种个性很强的语言,体现出很多与世界其他语言不一致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跨语言、跨方言的角度来比较现代汉语“比”字差比句的语序,并对现代汉语差比句语序的个性与共性作出解释。现代汉语差比句语序上的这些个性其实包含着共性的特征。首先,汉语差比句的语序与汉语介词短语的语序有很强的相关性。现代汉语差比句“比较标记+比较基准”的内部语序符合语言类型的共性,那么不同点就主要体现在“比较标记+比较基准”这个介词短语和比较结果的相对位置上,除汉语外的SVO语言都是比较结果位于“比较标记+比较基准”之后,只有汉语是“比较标记+比较基准”位于比较结果之前,这一点和汉语本身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是一致的,从根本上来说,差比句的语序符合汉语内部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其实也是一种“共性”的体现。其次,汉语差比句语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存在着一致性。介词短语作为联系项,联系着比较主体和比较结果这两个被联系成分,现代汉语差比句语序是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的。 第五章是结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本文编号:247614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黎;;“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3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4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5 殷志平;“比”字句浅论[J];汉语学习;1987年04期
6 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1992年05期
7 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8 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9 邓凤民;;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句语序类型[J];汉语学习;2012年02期
10 王光全;柳英绿;;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6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