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言者身份与修辞力量:国家形象修辞分析中的一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6-05 05:18
【摘要】: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国家及相关机构和个人为了维护或者改变该国形象所采取的修辞活动,任何修辞活动都是一种言语行为,行为主体言者身份的分别、定位与变化是国家形象修辞分析最基本的参量之一。在国家形象修辞中,一个国家的任何成员都是这个国家形象修辞的"言者";但不同的言者赋予话语以不同的语义,言者身份差异导致的态度差异和言语行为差异将可能成为我国国家话语权增值的重要资源;而不同的听者也会赋予言者不同的权利,中国网民的人数优势如果能够化为在国际社会中的民意优势,将可能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修辞的极大资源。
[Abstract]:National image rhetoric is a rhetorical activity adopted by a country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maintain or change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y rhetorical activity is a kind of speech act,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speaker of the subject of the act is different. Positioning and chang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arameters in rhetorical analysis of national image. In the rhetoric of national image, any member of a country is the "speaker" of the figure of that country. However, different speakers give different semantics to the discours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 and speech act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dentity of the speakers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our country. Different listeners will also give different rights to speakers. If the advantage of the number of Chinese netizen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advantage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may become a great resource of Chinese national image rhetoric.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付伊;;当代修辞学的突破:问题优先还是方法优先?——第二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义云;;试论西方修辞学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2 赵国军;;修辞学转向与“零度”[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龙德银;;外语教师的言语得体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吕晶晶;王蕊;;修辞学研究范式的重构和工具性范畴的建设——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马睿颖;林大津;;从表达效果到交际效果:现代汉语修辞观的语用学转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谭学纯;;修辞观:话语权和学术操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赵鸿燕;李金慧;;政治修辞:媒体外交的传播智慧——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年03期

9 戴仲平;;语用学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比较及其合作前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胡范铸;实话如何实说:突发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发布——危机管理的语用分析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渊;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翁玉莲;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蓬克;“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鑫童;顺应论对《老友记》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阐释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邵文静;基于RICM模型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白淑然;三十六计与语用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静;修辞的两重性初探[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陈钦;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佳璇;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侯慧;对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化的语用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史文静;新闻标题功能及其实现的语言策略[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茜;[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范铸;突发危机管理的一个语用学分析——兼论语言学的研究视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胡范铸;实话如何实说:突发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发布——危机管理的语用分析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范铸;薛笙;;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訾辉;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J];档案天地;2003年S1期

3 马静;;透过国产公安题材作品看国家形象的误读与重构[J];电影文学;2007年11期

4 金花;曹鹃;;关于“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J];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02期

5 张海君;;论电视剧中国家形象之塑造——以《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为例[J];当代电视;2010年07期

6 董立军;;展馆设计指向国家形象[J];美术观察;2010年09期

7 陆高峰;;《苹果》事小 国家形象事大[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7年05期

8 ;什么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象征——由“中华龙”引发的思考[J];科技智囊;2007年10期

9 章柏青;贾磊磊;;导师点评[J];当代电影;2009年01期

10 孔新苗;;中西美术交流与“国家形象”[J];美术观察;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万晓红;;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李爱晖;万兴伟;;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体制机制创新——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旭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因素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汝东;;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宗教修辞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刘斌;杜婕;;北京奥运战略与国家形象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国尼斯大学MBA、旅游地产策划专家 徐国辉;旅游:中国软力量传播的硬力量[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陪阿尼帕妈妈拍摄“国家形象片”[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特约撰稿 凌雨;中国海外营销自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4 艺延;文艺界人士呼吁:关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永钦;满足群众需求 传播国家形象[N];中国妇女报;2011年

6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尹鸿;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09年

7 苏丽萍;专家研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郭人旗;打造“文化塔尖” 宣传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石一宁;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孙崇鸽;反腐败与国家形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5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胡斌;何以代表“中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复旦大学;2005年

9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琨;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6 程亚娜;传媒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提升国家形象的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常宁;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对中国形象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侯春鹏;中青年外交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战略应对[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10 李海宁;后奥运时代西方主流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3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3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