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所谓”的功能及主观化

发布时间:2019-07-18 18:45
【摘要】:"所谓"有两种用法:"所谓_1"转述某一概念,然后进行客观解释,即构建一个"引入-解释"结构;"所谓_2"表达说话人贬低、否定或讽刺的主观态度。"所谓_1"主观化为"所谓_2",转折语境和引入来源的可靠性降低是发生主观化的机制,二者在情态、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谓_1"在语篇中有引入话题的功能,通过再次提及语篇内的话题,能够起到拓展语篇的效果。此外,"所谓_1"还能增强前后小句的关联性。
[Abstract]:"the so-called" has two uses: "the so-called _ 1" restates a concept, and then makes an objective explanation, that is, to construct a "introduction-explanation" structure; "the so-called _ 2" express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attitude of belittling, negating or satirizing. " The so-called _ 1 "subjective to" so-called _ 2 ", the turning context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are subjective mechanism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modality and form between the two." The so-called _ 1 "has the function of introducing topics into the text. By referring to the topics in the text again, it can play the effect of expanding the text." In addition, the so-called _ 1 can also enhance the relevance of the clauses before and afte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4 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7年03期

5 周巧云;;“所谓”的主观化及其语言机制[J];语言与翻译;2009年03期

6 彭睿;;“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J];语言科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蔡峥;;小议副词“真”和“很”[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2 周有斌;;“可能”、“会”的“或然性”高低及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贾红霞;;湖北丹江口方言的情态标记“得[te]”[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小军;;“云尔”流变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6期

5 彭睿;;框架、常项和层次——非结构语法化机制再探[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6 汤斌;;新闻语篇中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研究——以英语疫情新闻文本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康天峰,牛保义;疑问句语用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肖任飞;;同语格式“X是不/没X”的语用功能分析[J];汉语学报;2009年01期

10 史金生;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华;;“言据性”与证据的符号性质[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凤民;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玲;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完句成分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军伟;现代汉语认识情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政;现代汉语示证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鲁娜;副词“倒”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0年

3 谢仙丹;“要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蕾;英语政治新闻的言据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敏;开封方言估测类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冠乔;论主观性在“如果说”词义演变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聪丽;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惠慧;Because引导的原因句的主观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名词性并列结构中语义量级的句法投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3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4 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5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6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7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8 武荣强;赵军;;“最”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10 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刘瑾;;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赵运普;也说“终于”[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于婧;;“来着”的时态表达与主观化研究[J];语文学刊;2008年09期

6 吴媛媛;“可”字的虚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司红霞;;“说”类插入语的主观性功能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8 赵秀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9 曾柱;;语言学非现实词词义研究综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10 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秀松;;“看来”的主观化[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2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史金生;;语法化与对外汉语虚词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徐峰;;汉语第二语言多义虚词的认知建构[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何广见;普通话水平测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2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3 唐敏;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丽平;“难道”演变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曾锦程;汉语可能性认识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邱崇;像义动词到测度类语气副词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16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16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