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广告中汉语成语仿用的认知阐释

发布时间:2019-11-17 07:35
【摘要】:仿用成语大量使用于商业广告中,其形式言简意赅,方式新奇通俗,有效地增强了广告效果。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成语仿用进行举例、分类。但是这些研究尚未揭示仿用成语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采用语料分析的方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索商业广告中仿用成语的意义建构过程,所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包括大链条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大链条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都适用于解释隐喻,大链条隐喻理论可用于解释常规隐喻,而概念整合理论适用于新奇隐喻。大链条隐喻是为解释谚语而提出。因为汉语成语也属于常规隐喻,与谚语有相似的特性,本文试图运用大链条理论分析汉语成语,以期揭示汉语成语的意义建构机制。而广告仿用成语在原汉语成语的基础上加入了产品的信息,因此认知域的映射关系不足以解释仿用成语的意义结构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广告中仿用成语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中的仿用成语收集于南京市鼓楼区主要街道上的商业广告。所选视觉媒体包括广告牌、LED招牌,电子布告板和宣传海报。语料选择的标准是谐音仿拟成语和非谐音仿拟成语。共包括41则广告仿用成语。依据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基本类型,本文将入选成语分成四组,每组选取一则作为详细分析的对象。 本文借助大链条隐喻理论分析原汉语成语的意象图式的建构,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仿用成语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依据大链条隐喻理论,对成语的理解涉及四个方面。关于“存在大链条”和“事物本质”的知识激发大脑中不同层级事物属性和行为。汉语成语描述某层级事物的本质和行为。“一般即具体”隐喻使得该层级事物属性和行为与其他层级事物的相似属性和相似行为相互映射。通过这种方式,“一般即具体”隐喻使得人们借助“存在大链条”中其他层级事物的属性和行为更好的理解人类的属性与行为。而“量的准则”则使成语由最必要的汉字组成,使成语言简意赅。 仿用成语的理解涉及四个心理空间的建构。仿用成语展开包含原汉语成语所有图式的输入空间,有关产品信息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相互映射,选择投射将两输入空间中的框架和/或元素投射至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产生层创结构。 本文研究表明,仿用成语的广告效果主要来自合成过程。话语经济原则通过替换原成语中一至两个汉字体现,使得广告中的仿用成语言简意赅。陌生化效应在框架合成中充分展现,因为框架的整合延长了意义建构的时间,使得广告实现新奇难忘的效果。受众对成语的熟悉度使得仿用成语易于记忆。仿用成语的合成过程激发受众对美或者产品品质的特定取向,提高了受众对广告产品的接受程度。通过根据产品特点选择成语提高了受众对产品的认可程度。 本文对商业广告中的仿用成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发现,大链条隐喻适用于解释汉语成语的认知机制,而概念整合理论适用于解释商业广告中仿用成语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另外,本文发现汉语成语语义的双重性在于“一般即具体”隐喻中的映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寒兰;;评《汉语成语大词典》[J];辞书研究;1986年05期

2 张柏玉;;谈成语的语义转化类型[J];思维与智慧;1988年02期

3 李启文;;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4 刘尚慈;;成语词典编纂与成语探源[J];辞书研究;1991年04期

5 张捷;谈英汉分类及其成语[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袁榕;谈翻译中汉语成语的运用[J];中国翻译;1997年04期

7 陈小萍;漫谈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J];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8 宁源声;“怵目惊心”并不错[J];咬文嚼字;1997年09期

9 温约平;;人才辈出[J];语文月刊;1998年04期

10 温约平;;墨迹未干[J];语文月刊;199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兴国;;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与成语中的昆虫[A];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孙洪忠;;成语语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小坤;;试论《汉英大辞典》(第二版)的成语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毛凌滢;;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阎德早;方瑛;;试论汉外成语词典的设例与语境[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邵爱国;朱永新;;“诚信”之反义“欺骗”成语的文化心理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范舟游;;从二则词语看语言的文化内涵——析“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行健;;成语规范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彭泽润;丘冬;;现代汉语词典和字典编写思想的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薇;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漫谈[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何龄修 薛鸿时;刘洁修与《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刘永耕;要了解成语中的特殊语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继红;由仿用包装装潢引发的官司[N];中国包装报;2001年

5 李s拧±钐烀,

本文编号:2562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2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