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介词“作为”构成的包含关系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徐志红;话说“就是”和“就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曹依民;主述位切分与翻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娄成英;形合与意合:英汉语篇衔接的对比[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3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4 张黎!日本大阪市北区本庄东2-2-26-402;关于语义范畴──意合语法讨论之二[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5 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汉人的思维习惯[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6 杜纯梓;;论意合构词法[J];求索;2006年10期
7 张黎;“有意”和“无意”——汉语“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8 胡裕树 ,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吴为章;;语序重要[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婧;;论同义关系在语境中存在的差异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尉万传;;语言塔布幽默辩证析[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3 李号;;“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梁会芳;;词典动词释义对比[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田原;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在词汇蕴含分析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坤尧;英汉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张树清;古汉语泛指与特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帆;近十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语篇衔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谢姝;贬谪诗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秦慧萍;中英文求职信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3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