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汉》(第五版)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的比喻义对比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2 17:12
【摘要】:本文系统比较了《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学汉语》)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所收的比喻义的处理情况。主要结合《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收录的比喻义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对应项的处理的异同来展开研究,着重探求便于理解和习得的比喻义处理办法。本文正文共分两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选择比喻义作为研究论题的原因,并且说明了对内向型汉语词典和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比喻义处理进行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概括了既有研究中关于词典比喻义处理的特点,并说明本文着重从便于读者理解和使用比喻义的角度来观察相关现象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学汉语》和《现汉》比喻义处理的异同。本章具体展开两部词典所收比喻义的比较研究。经研究发现,和《现汉》相比《学汉语》词典的比喻义处理更为重视可读性,更加注意便于读者理解的因素的作用。 《学汉语》的比喻义处理的合理之处在于:一,减少比喻义特别是语境比喻义的收录比例;二,对于《现汉》部分没有注明比喻义也没有提供作为比喻义引申基础的本义或字面义的情况,给出本义或字面义;三,除特殊情况外,给所有比喻义提供例证,且例证丰富,结构复杂,语用信息较为丰富,便于把握比喻义的具体用法信息。 《学汉语》的比喻义处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义项分合上,把部分可独立运用的意义和比喻义合为一个义项,不便于读者将词义和例证对应起来,理解起来有困难;二,将部分转喻引申出来的借代义误认为是比喻义;三,收录了一些不合适的比喻义;三,在喻体的处理上,模仿《现汉》的处理办法,部分比喻义不给出喻体,另外,《现汉》中部分给出喻体的比喻义,在《学汉语》中删去了喻体,导致其处理不合理的义项比例较大;四,所有释义都没有给出相似点,导致一些需要依赖社会文化信息才能理解的比喻义的释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五,,部分义项的例证过于繁复拖沓;六,部分例证的分配违背系统性原则。 经研究也发现了《现汉》比喻义处理的一些特点。其解释简洁、清晰、系统性较好。其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语料比较滞后,忽视了一些常用的比喻义;二,将部分借代义当做比喻义;三,比喻义的标注系统性差,一些相同性质的词,有的标明了比喻义,有的未标明;四,部分比喻义未给出喻体的说明;五,所有比喻义都没有相似点的说明;六,大量比喻义缺乏例证,义项平均拥有的例证数目仅占《学汉语》的三分之一。 第三章,也是结论。基于第二章的比较分析,尝试总结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比喻义处理的一些合理的做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梅;晶莹缤纷耀中华 玲琅清越绕环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玉[J];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2 袁圣柏;表“人”比喻义词语浅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徐杲;“词的比喻义”辨正——兼与《新华字典》修订者商榷[J];辞书研究;2003年01期

4 吴先文;;双音并列词比喻义产生的认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徐志刚;;形容词释义中的“比喻”[J];辞书研究;2007年06期

6 郝丽红;;说“醋”[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7 卢丹慈;汉语多义词词义派生类型的重新划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8 哈森;;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比喻[J];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03期

9 张菁;隽永;;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成语荟萃(十)[J];天津教育;2009年03期

10 任振京;;词语比喻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处理方式[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新春;赵翠阳;;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2 王辉;;试论动物词比喻性在英汉中的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建友;;《实用汉语修辞·修辞方式》存在的问题——兼与姚殿芳、潘兆明二位先生商榷[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李树兰;;满文藻饰词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岚岚;;中日“鬼”字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付丽;;说“触电”[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毛凌滢;;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們;说“巨擘”[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鲁之洛;诗话型的散文论[N];人民日报;2003年

3 束学山;我们的母语真的被削弱了吗?[N];法制日报;2002年

4 刘永耕;“着”“招”之别、“着”“著”之别与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王一民;“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蹄的痕迹”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贺桂芳;阅读教学请勿忽略文章标题[N];新乡日报;2007年

7 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崔丽娟;也谈材料作文的审题[N];学知报;2010年

8 河南省太康高级中学 焦文林;“熟语”备考指南[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奇思妙语话散文[N];甘肃日报;2002年

10 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万水林;辨析和积累词语的几种方法[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乃霖;《现汉》(第五版)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的比喻义对比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晨;从理解机制的角度看《现汉》对比喻义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媛;《现汉》中含比喻义的双音并列词语的功能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洁琼;含比喻义双音并列复合词之教学探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朱金平;《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双音节形容词释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羽;汉英比喻造词比较[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慧艳;古代汉语髟氷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石剑静;成语汉日翻译技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华平;古代汉语语义现象的认知隐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单鹏程;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的文化观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4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4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