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衰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古汉语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白兆麟;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3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4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俞咏梅;;汉语学现代转型的前提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7 黄珊;《荀子》“刑错而不用”考释[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8 孙良明;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9 王艳华;《史记》中的"(唯)宾是谓"句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魏德胜;古汉语中名词的结构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燕萍;;浅析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5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2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于萍;汉语代词宾语后置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杨荣贤;《新书》动词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欧阳亮;中华学艺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彬;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D];新疆大学;2004年
8 姜海燕;朝汉空间概念的隐喻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9 李映忠;《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山东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良明;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2 余贞洁;《史记》中的处所词语作状语[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忠华;古代汉语介词与名动语义关系[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李荣刚;对“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6 周国光;;试论语义指向分析的原则和方法[J];语言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节国;;“堕军实而长寇仇”注释质疑[J];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12期
2 杨树森;;关于古汉语中形容词的活用[J];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3 林轰;水北为阳[J];思维与智慧;1982年05期
4 陆蓉秀;;秘书专业古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5 ;《<语文教程>(古汉语部分)修订浅议》附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孙刚;;古汉语“无”字代词说质疑[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7 周祖谟;;《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吴邦才;;对《古代汉语》的注文质疑三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9 孙晓野;古汉语文学语言的语言性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03期
10 谢志民;;“女书”词汇中的百越语底层[J];民族语文;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李家治;陈永明;蔡山;;机器理解古汉语[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5 胡明伟;;对通用古汉语教材中关于部分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界定的分析[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6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富强;;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罗永现;;汉语'浸/湿/沁/沾/沉/潜'词族与台语的对应[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2 《文艺研究》主编 方宁;一次悲壮之举[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文艺争鸣》杂志编审 朱竞;世界上最美的语言[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楼正豪 (韩国);汉语在韩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任教于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鲍勇剑;美丽的中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本报记者 姚兆羽;拯救古汉语“活化石”[N];闽南日报;2006年
9 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N];文汇报;2006年
10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6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占平;《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宇;古汉语矿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杰;《盐铁论》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徐盛芳;《六度集经》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梅芳;论汉越词辅音的演变[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冰;《论衡》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段茂升;古汉语“如、若、然、焉、尔”语法化过程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振东;《论衡》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转指用法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雪燕;古汉语数量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8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8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