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婚俗形式单位的认知语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5 09:06
   结婚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随之产生的婚俗引起人文社科诸多领域的共同关注。前人对中华民族婚俗大多从其文化意义、历史变迁、功能、结构等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且为本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婚俗礼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对于汉语婚俗形式单位的研究屈指可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更可谓凤毛麟角。本研究以概念结构理论和认知操作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婚俗形式单位的意义建构方式及其蕴含的附加意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先搜集语料,把汉语婚俗形式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汉族婚俗形式单位居多,然后从形式结构和形式单位概念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建构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最后从文化和社会两方面分析汉语婚俗形式单位蕴含的附加意义,旨在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汉语婚俗形式单位的语义。从汉语婚俗形式单位分类的不同标准来看,在形式结构分类中,本研究发现偏正结构形式单位和主谓结构形式单位所占比重较大(共94.1%);在形式单位概念分类中,具体事物概念和事件概念数量较多(共81.8%),这是因为婚俗当中涉及的仪式活动和物品比较多,这些仪式活动和物品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在汉语婚俗形式单位分类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汉语婚俗形式单位的意义建构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发现无论是事物概念还是事件概念,其意义建构主要通过概念转喻、概念隐喻、转隐喻及白描的方式,其中以概念转喻及白描方式居多,这一发现符合人类基于自身体验来认知事物的特点。本研究还发现很多汉语婚俗形式单位除了其基本意义之外,还蕴含丰富的附加意义,主要体现为文化附加意义和社会附加意义。其文化附加意义归纳总结如下:亲朋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中国人对喜庆吉祥的追求和对早生贵子的期盼以及对幸福繁荣生活的向往;社会附加意义主要体现在新人及其家人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新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对社会网络的组建三个方面。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莉;;民国时期江淮地区婚礼习俗变迁的特点及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荣娥;;农村婚姻礼仪的社会功能——以鄂中荣村为个案[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廖光蓉;杨明星;;词概念框架研究提纲[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4 陈玉芳;;从白水方言婚俗词看古今婚俗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易卉;中国古代婚俗文化论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李银河;婚礼的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8 张邦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J];学术界;1999年06期

9 刘春迎;试论北宋东京婚俗的几个特点[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2期

10 王萍;中国古代婚姻礼仪述略[J];南都学坛;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果娜;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窦海巍;中西国家婚礼文化差异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海玲;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3 刘娜;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812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12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