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及重音的感知与产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3:41
   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声调和轻重音对于意义的区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前人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植入者普遍存在语音异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进行语言感知和产出。本文拟从声调和重音的感知与产出两方面入手,以4-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声调和重音的习得情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人工耳蜗植入者语音习得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在感知实验中,通过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单字调(安静环境、耳语)的感知情况和对轻重音(自然轻声、修改后字时长轻声、修改后字基频轻声)的区分能力,来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和轻重音的识别能力。感知实验的主要结果有:1、不管是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语音声调的辨识能力还是对基频缺失的耳语环境下的声调的辨识能力,人工耳蜗组儿童都明显弱于健听组儿童。面对基频缺失的耳语听辨任务,两组被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健听组的成绩下降幅度较人工耳蜗组更大,说明在感知声调时,健听组儿童对声调的判断,受基频影响的程度比人工耳蜗组儿童受基频影响程度更大。2、两组儿童对阳平和上声的识别极易互相混淆,四声的识别率从高到低排序为:T3T4T2T1。特别是在上声的辨识率上,健听组的成绩(83.5%)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61.7%)。上声的识别率最高可能是因为它的平均时长最长。这说明健听组儿童在耳语感知上有可能对上声时长的感知比人工耳蜗组儿童更加敏感,或者可能利用了一些时域信息中的精细结构,以此进行辅助判断。3、轻重音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本调是阴平和阳平的轻声识别较好,而对本调是上声和去声,特别是去声的轻声区分起来较困难。原因可能是因为去声的轻声与非轻声后字调型相似,且时长差距较小,导致区分困难。4、在仅考察基频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时长修改对于健听儿童进行轻重音感知的影响很小,但他们对上声的正确率却显著低于其他声调,说明健听儿童感知上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时,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排除了时长的影响,去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感知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还是有一定难度,可以推断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很难仅凭借基频区分调型相似的轻重音。5、在仅考察时长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在感知轻重音时,人工耳蜗组更多的是依靠时长因素。但是,健听儿童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的识别上差异最为明显,说明健听儿童在感知上声的时候可以依靠时长的不同以及基频很好地进行感知,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因为本身基频感知就存在缺陷,而且上声还有音高拐点,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感知上表现尤其差。在产出实验中,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声调产出能力和焦点句产出能力进行比较,提取了基频、时长、能量、嗓音等多个相关声学参数,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系统分析了两组儿童的产出能力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基频上来看,两组儿童仅在基频最小值和调域上有显著差异,健听组儿童的基频最小值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调域也显著宽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存在基频较平的特点。2、从时长上来看,两组儿童的语音都是上声时长最长,而去声时长最短。健听组儿童的声调产出时长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儿童。这说明健听组儿童的产出语速比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语速会更快。3、从嗓音上来看,健听组的H1-A1、H1-A2、H1-A3均显著大于人工耳蜗组。这表明,在不考虑声调的影响时,健听组产出的单字比人工耳蜗组具有更强的气化现象。4、对所产出的焦点句基频和能量的统计发现,窄焦点句的基频均值、基频最大值、焦点首字的均值、焦点末字的均值、能量均值、能量最小值、能量最大值均显著大于宽焦点句。健听组儿童的基频均值显著的高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一定程度上,两组儿童能区分宽焦点句和窄焦点句。但是,焦点类型和组别的交互效应对所有基频声学参数和能量声学参数均不显著,这也就说明了两组4-5岁的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句末焦点的实现,但总体表现上,健听组儿童还是优于人工耳蜗组儿童。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93.1
【部分图文】:

语料,语速,补录,人保


逦第2章语料设计、采集与数据处理逦逡逑程中保持嘴唇与话筒距离20cm左右,不要有过大位移。在确认音量适中,试录逡逑无误后开始录音。录音人保持正常语速,录音过程中保持一致的风格(声音大小、逡逑语速快慢等)。录首人在录首过程中0」中断休息。录音完毕后,所有录首存成波逡逑形文件(*.waV)并由主试回放检查,如出现模糊不清、停顿过长或嘎裂情况的逡逑刺激音,则需要补录。逡逑每个测试词均重复录制5遍,最终语料从中选取了最好的一例进行实验。逡逑(3)刺激音制作逡逑在轻声感知语料录音结束后,我们用Praat提取了刺激音的时长、基频等声逡逑学参数。为了考察轻声感知中时长、音高所起的作用,我们用Praat脚本程序对逡逑刺激音进行了声学调整与合成。合成主要是以非轻声词作为调整的标准,所有的逡逑调整都只针对非轻声词的后字。同时,为了避免调整过后因轻声前字与非轻声前逡逑字的不同而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对合成的轻声前字进行了替换,统一使用非轻声逡逑词的前字,使非轻声与合成轻声的前字保持不变。以“东西一东?西”一组为例,逡逑非轻声与合成轻后的标注如下图所示:逡逑

音高


逦第2章语料设计、采集与数据处理逦逡逑程中保持嘴唇与话筒距离20cm左右,不要有过大位移。在确认音量适中,试录逡逑无误后开始录音。录音人保持正常语速,录音过程中保持一致的风格(声音大小、逡逑语速快慢等)。录首人在录首过程中0」中断休息。录音完毕后,所有录首存成波逡逑形文件(*.waV)并由主试回放检查,如出现模糊不清、停顿过长或嘎裂情况的逡逑刺激音,则需要补录。逡逑每个测试词均重复录制5遍,最终语料从中选取了最好的一例进行实验。逡逑(3)刺激音制作逡逑在轻声感知语料录音结束后,我们用Praat提取了刺激音的时长、基频等声逡逑学参数。为了考察轻声感知中时长、音高所起的作用,我们用Praat脚本程序对逡逑刺激音进行了声学调整与合成。合成主要是以非轻声词作为调整的标准,所有的逡逑调整都只针对非轻声词的后字。同时,为了避免调整过后因轻声前字与非轻声前逡逑字的不同而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对合成的轻声前字进行了替换,统一使用非轻声逡逑词的前字,使非轻声与合成轻声的前字保持不变。以“东西一东?西”一组为例,逡逑非轻声与合成轻后的标注如下图所示:逡逑

时长


调整包括两种类型:A:只调整后字时长,即把轻声词后字的时长拉长,与逡逑非轻声词后字的时长一致;B:只调整后字音高,即把非轻声词后字的基频曲线逡逑替换到轻声词的后字上。刺激调整之后,我们一共得到80个刺激,包括8种声逡逑调对*5种类型搭配*2种呈现顺序(AX或XA)邋=80个。其中包括A、X同时为逡逑非轻声或轻声的干扰项,共32个。逡逑2.邋3.邋2.邋2产出实验语音采集逡逑(1)准备过程逡逑语料设计完成后,联系江苏省聋儿康复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保利紫晶山幼儿逡逑园,并按照预定要求f兆选被试。被试具体信息见第3章、第4章相关章节。发音逡逑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要熟悉录音材料,明确每个汉字的含义、读音及声调。逡逑语音信号的录制参数为:采样率44100kHz,量化精度为16bit,单声道。逡逑(2)录音过程逡逑提供给儿童图片、汉字、拼音,诱导他们产出所需的语音。逡逑选取的录音机型号为:Zoom邋H4N邋PRO便携式数字录音机。在儿童熟悉实验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媛;王硕;董瑞娟;刘冬鑫;刘子夜;陈静;;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年19期

2 毛弈韬;伍伟景;谢鼎华;;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感知能力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年03期

3 王硕;董瑞娟;李靖;周芸;亓贝尔;陈雪清;莫玲燕;刘博;;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的评价[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年06期

4 陈雪清;刘海红;;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能力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5 万萍;黄昭鸣;高娟娟;;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对听障儿童嗓音音质的影响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19期

6 周晓娓;华清泉;曹永茂;吴展元;王志恺;黄治物;常伟;李俊;朱素琴;;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术后语音识别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年01期

7 于萍;迟美芬;刘军;;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发音清晰度与嗓音声学参数的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年04期

8 陈秀伍;李永新;赵小燕;韩德民;徐立;;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的初步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年02期

9 韩仲明;;嗓音声学检测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5期

10 罗鑫,傅前杰,王仁华;联合使用助听器和增强电子耳蜗的使用者的中文语音识别[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勇智;曹克利;魏朝刚;栾兰;李欢;;低年龄段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汉语声调识别变化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刘博;韩德民;徐立;陈雪清;孔颖;刘海红;李永新;郑军;郑妍;;音调感知与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本文编号:2815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15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