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及其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1:08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及其格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词或短语加上否定词后,仍表肯定义,即和原来词或短语的表义相同或相近。因其结构中的否定词可有可无,有人称其为羡余否定。羡余否定现象古已有之,而现代汉语中更显复杂化、多样化。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点,利用三个平面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的相关知识对这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意义——内容不一致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 绪论。回顾20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探究羡余否定从个别到类别的历程。明确羡余否定的概念,把羡余否定作为类现象进行划分,根据形成羡余否定的不同方式分为:X+(不/没等)Vp;(不/没等)X+Vp两类。 第一章,“X+(不/没等)Vp”式羡余否定。根据“X”的性质又分为:副词性、动词性、名词性、关联性四类。在每一类中根据各羡余否定式的表达作用又划分小类,进行分析,指出形成羡余否定的制约因素,并对一些歧义现象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明确形成羡余否定的制约性。 第二章,“(不/没等)X+Vp”式羡余否定。根据否定词相对于“X”的位置分为:否定词前置、否定词后置、否定词中置三类。同时也对每一小类进行详尽分析,指出形成羡余否定的制约因素,探讨一些与羡余否定相关的歧义现象。通过对两种格式的分析,揭示“X+(不/没等)Vp”和“(不/没等)X+Vp”两式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及存在价值。首先,从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探寻羡余否定的形成原因,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说话者主观倾向性和视角倾向性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X”表义复杂性,语法化机制的影响,方言影响等。在阐释羡余否定的存在价值时,从信息发出和接受的角度,将其价值性概括为三点,即展现主观意图,增强表达效果,突显不同视角。结论。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羡余否定 X+(不/没等)Vp (不/没等)X+Vp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绪论6-10
- 一、羡余及羡余否定6-7
- 二、羡余否定研究现状7-8
-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8-10
- 第一章 “X+(不/没等)Vp”式羡余否定10-33
- 一、副词性 X 羡余否定式10-18
- 二、动词性X 羡余否定式18-25
- 三、名词性X 羡余否定式25-27
- 四、关联性X 羡余否定式27-33
- 第二章 “(不/没等)X+Vp”式羡余否定33-43
- 一、否定词前置羡余否定式33-37
- 二、否定词后置羡余否定式37-38
- 三、否定词中置羡余否定式38-43
- 第三章 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及存在价值43-53
- 一、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43-49
- 二、羡余否定的存在价值49-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发表论文60-6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东平;杨忠辉;;“好不”副词语法化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续议[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王志英;;羡余否定的格式及制约条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石婧;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边达;汉语中羡余类形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慧芳;责备类羡余否定的多角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绚丽;泉州方言否定词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邓忠群;羡余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朱鹤;留学生对汉语羡余否定结构的理解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及其格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