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壮名词组语序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壮名词组语序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语言接触指的是一种语言状况,即特定的语言个体或语言社团同时熟悉一种以上的语言。语言接触常常(但并非必然)导致语言发生演变。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种演变类型称之为“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 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平话和壮语都属于SVO型语言,但二者在名词组语序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差别。由于平话与壮语发生接触的时间长、强度大,使壮语的名词组语序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平话的语序类型靠拢。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平话和壮语的名词组语序变异程度进行描写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理论方法;同时介绍广西和本文调查地点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接触情况;第二章——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首先把名词组语序按照修饰语的不同划分为七种类型,并分别描写了不同组别和类型的壮语和平话的名词组语序情况;其次,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新派壮语的名词组语序受平话的影响较大,修饰语开始前置于名词中心语,但平话的语序类型几乎没有发生变异;最后,通过总结和验证新派壮语的名词组语序演变的规律,寻找制约语序变异程度的因素,探索语序变异的动因和机制。第六章:结语,对前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括,尝试性地预测接触状态下壮语的名词组语序变异的方向。
【关键词】:语言接触 名词组语序 壮语 平话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2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8
- 1.1 引言10-13
- 1.1.1 壮侗语族的名词组语序的研究现状10-12
- 1.1.2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12
- 1.1.3 本文的研究途径及创新12-13
- 1.2 广西的语言概况及创新村的语言地理情况13-15
- 1.2.1 广西的语言概况13-14
- 1.2.2 创新村的语言地理概况14-15
- 1.3 语言接触情况15-18
- 1.3.1 语言接触15-16
- 1.3.2 壮语和平话的接触历史16-17
- 1.3.3 创新村的语言接触情况17-18
- 第二章 老年组壮、平话的名词组语序类型18-33
- 2.1 原始壮语的语序类型18-19
- 2.2 老年组壮语的语序类型19-27
- 2.2.1 语言接触的社会因素19
- 2.2.2 壮语的调查方法19-20
- 2.2.3 壮语被调查人群的特点20-21
- 2.2.4 老年组壮语的名词组语序21-27
- 2.3 老年组平话的语序类型27-31
- 2.3.1 平话的特点27
- 2.3.2 平话的调查方法27-28
- 2.3.3 平话被调查人群的特点28
- 2.3.4 老年组平话的名词组语序28-31
- 2.4 老年组壮、平话的名词组语序比较31-33
- 第三章 新派壮、平话的名词组语序类型33-48
- 3.1 新派壮语的名词组语序33-44
- 3.1.1 新派壮语被调查人群的特点33
- 3.1.2 新派壮语的名词组语序变化33-44
- 3.2 新派平话的名词组语序44-45
- 3.3 平话语序受壮语影响较小的原因45-48
- 第四章 新派壮语名词组语序演变的规律48-62
- 4.1 新派壮语名词组语序演变的等级序列48-53
- 4.1.1 不同组别的名词组语序演变序列50-51
- 4.1.2 不同类型名词组的语序演变序列51-53
- 4.2 新派壮语名词组语序变异程度不同的原因53-55
- 4.3 与壮侗语族中诸语言的比较55-62
- 4.3.1 连山壮语中的名词组语序演变等级序列55-57
- 4.3.2 其他民族语言的名词组语序演变规律57-61
- 4.3.3 等级序列是衡量受汉语影响程度的标杆61-62
- 第五章 壮语名词组语序变异的动因和机制62-67
- 5.1 壮语名词组语序演变的动因62-64
- 5.1.1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62
- 5.1.2 新派壮语语序变异的途径62-63
- 5.1.3 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性”63-64
- 5.2 壮语名词组语序演变的机制64-67
- 第六章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栋;刘潇;;混沌语言学视角下的外来词处理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建伟;;语言接触中方言特征的易位研究——以临沂方言为个案[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步连增;;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以桂南平话为例[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谭晓平;;苗瑶语的动结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春宇;邵大艳;;华夷变态:东北俄式洋泾浜语的历史钩沉——东北亚语言接触与都市语言建设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林清书;;再说武平中山军家话与客赣方言的关系[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陈才佳;杨璧菀;;贺州濒危标话方言岛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8 邵大艳;;从《达里词典》看古代的汉俄语言接触[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9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10 黄文溥;;汉诗文修辞对日语语法的影响——从漱石小说独具特色的动词连用中顿形用法谈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6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仁地;;汉藏语系历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赵雨林;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陈佳;天堂将如图书馆一般……[N];东方早报;2005年
5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专稿 葛雷;英国人热捧“中国杂货”[N];世界报;2009年
9 运河;我院首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颁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晶;汉壮名词组语序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5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6 田丽丽;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英汉借词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10 赵福林;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蒙古语词汇变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汉壮名词组语序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