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12:07

  本文关键词: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托,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三层功能观为基本思路,辅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论,通过对网络会话实录语料的仔细观察,对网络会话中的流行词语“呵呵”建构网络会话结构的功能和在具体会话语境中产生的交互语用义进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网络言语社区以及网络语言的变异情况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语言或语言单位从非网络语体中进入网络语言社区之后在语法语义语用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构词能力比较强、意义较为丰富的多会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如“被XX”、“XX控”、“神马”、“浮云”等。以往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章多集中于汉语的实词和短语结构上,对“呵呵”、“哈哈”、“吼吼”类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虚词缺少关注。事实上,这一类词在网络即时会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还可以实现相应的言语行为,对汉语日常口语语篇研究以及网络状态下自然语篇变异研究的推进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全文包括五个部分,具体内容是: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研究路径和方法、研究价值等内容,还具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即网络流行词语“呵呵”。 第二章讨论“呵呵”的词性变异和分布。首先简要介绍了非网络用法中的“呵呵”,主要是对书面语“呵呵”与日常口语中的“呵呵”进行了描写。与这两类“呵呵”相比,网络会话中的“呵呵”在分布和语用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异。相比之下,网络“呵呵”与口语中“呵呵”的功能更为接近,但在具体用法上有所变化。然后考察了网络“呵呵”在会话语篇中的词类功能。文章选择了汉语中与其最接近的两类词——叹词和拟声词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呵呵”在网络中糅合了汉语中上述两类词的部分语法特征。同时,在具体的使用中,网络“呵呵”是作为一种类比性的符号使用的。在分析网络会话结构变异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呵呵”在网络会话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从网络会话结构对日常会话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着手,寻找出网络话轮根据话题数量和交际主体存在状况生成的几类话轮推进方式,并由此总结出了网络会话相邻对的构建类型。然后在网络会话相邻对中观察“呵呵”的使用分布情况。 第三章是“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建构会话结构的功能和交互义研究。我们结合上章所总结的网络会话相邻对特征对语料进行观察发现“呵呵”在网络会话中主要是作为建构会话的结构要素来使用的。它具有三类结构功能:操纵引发话轮、完整话对和暂时性完成话对。在此层功能下,我们还发现了交际主体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呵呵”所表达的交互主观义。以上功能和语用义可以通过会话分析的重要分析手段“下一话轮证明程序”进行验证并结合关联理论对予以解释。“呵呵”用在引发话轮时,其主要功能在于抢夺话轮或者表示招呼、提醒的交互义,当其位于毗邻式话对中间位置时还可以表示提醒话题的转换。当“呵呵”位于应接话轮时,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言语反馈语或言语反馈项来完整话对或暂时性完成话对。当其作为完整话对项时,可以表达对上一话轮或者言语序列的非支持性反馈,或者补全相邻对子的第二部分表示舒缓。当其作为暂时性完成话对项时,可以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反馈,鼓励说话者继续话轮或者是引出对答话轮,在话轮首充当话语标记语;或者是在句中表示停顿,继续对话轮的前半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或是引出总结性评价,表示对上一话轮序列内容或言语活动本身的总结,一般为褒扬性的总结评价。 第四章是对网络会话“呵呵”变异动因的探讨。我们认为“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发生功能变异源于独特的技术性因素和语言学因素。从技术上说,网络媒介技术让网络文字会话最大程度保留了日常会话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同时又对日常会话有所突破和延伸。从语言学因素上来说,网络“呵呵”的变异是语用礼貌策略和交互主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总之,本文基于会话语篇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仔细研究了网络中“呵呵”对汉语传统拟声词“呵呵”的变异,讨论了“呵呵”的建构会话结构的功能和语用意义,并运用“下一话轮证明程序”对其功能进行相互验证,最后本文对“呵呵”在网络会话语篇中产生变异的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解释。本文的研究是对网络状态下的自然语篇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促进网络状态下自然语篇变异的研究,以及推动汉语口语对话语篇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会话 呵呵 相邻对 会话结构的建构功能 语用交互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3
  • 1、绪论13-24
  • 1.1 研究缘起——网络交流社区中“呵呵”类词语的流行13-15
  • 1.2 研究的对象及其变体形式15-17
  • 1.3 研究路径和方法17
  • 1.4 研究的主要价值17-19
  • 1.5 相关问题说明与研究述评19-23
  • 1.6 研究语料的选取23-24
  • 2 “呵呵”的词性特征及其在网络话对中的分布24-43
  • 2.1 非网络会话中的“呵呵”24-26
  • 2.2 网络“呵呵”的词性特征26-29
  • 2.3 网络会话相邻对的构建29-38
  • 2.4 “呵呵”在网络话对中的分布38-41
  • 2.5 本章小结41-43
  • 3 网络“呵呵”在话对中的功能及交互义43-61
  • 3.1 操纵发起话轮44-47
  • 3.2 充当完整话对的反馈语47-50
  • 3.3 暂时性完整话对的反馈语50-59
  • 3.4 本章小结59-61
  • 4 “呵呵”在网络话语结构中变异动因讨论61-65
  • 4.1 IM技术对网络会话结构的影响61-62
  • 4.2 礼貌原则62-63
  • 4.3 交互主观性在网络会话中的体现63-65
  • 5 结语65-68
  • 5.1 本文主要结论65-67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67-68
  • 附录68-69
  • 图表索引68-69
  • 参考文献69-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吴平;汉语会话中的反馈信号[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3 吕明臣;现代汉语应对句的功能[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4 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陈明芳;;插入语的语义介入[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7 李丛禾;;感叹词的认知理据和语用功能探究[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8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9 惠艳妮;;从互动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Oh的语用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梁晓波;笑的语用研究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春;技术条件下的会话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魏梦晓;讨论帖的互文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丁倩;叹词“哦”的语义及其制约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67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