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

发布时间:2017-05-15 16:05

  本文关键词: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以描写语言学的视角和理论语言学的设想,充分描写了锡伯语的音系和词汇,音系描写运用了声韵调分析法,词汇部分给出了按音序排列的词表。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问题。总结了借词在锡伯语音系中的语音变化规律并用历史语言学理论分析借词的历史层次 此研究所使用的主要语料均来自本人的实地调查,调查中所采集到主要发音合作人的约计3000个锡伯语口语固有词材料、800多汉语借词材料——包括两种汉语借词,也即与汉语读音相近的零形式借词和融入锡伯语固有音系的调适形式借词——以及400多汉字读音的材料。 至于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分别确定主要发音人语料内部的锡伯语音系和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音系,在两个音系的框架之下鉴别其中的汉语借词,描写其音系内部的语音规律,并给出主要发音人的常备音系,也即双语者所拥有的一套混合音系。在分析锡伯语的音调方面,本文使用结合汉语音调的五度标调法的被本人调整的自主音段音系学的分析方法。除音系的若干描写外,此文的分析方法论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音匹配分析,按照目标语言理论以及匹配的角度分析汉语借词调适于锡伯语音系的规则。第二,共时分析,以主要发音人内部的音系进行比较并且对其汉语音系和北京话进行比较与分析。第三、词汇层次分析,通过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与汉语原词的系统对应,来分析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 此文的贡献与创新,与前人学者的音系描写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一,分析对象与方法,张泰镐(2002)以斯瓦迪士的核心词为音系的基础材料,而李等(1986)和朝克(2006)的音系描写包括汉语借词,然而为了提供完整的词表以及科学的借词分析,在调查中采集到的语音记录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发音人的音系,即锡伯语固有词的音系、双语者的汉语音系以及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的语音特征,不仅如此,也将两个音系合成一个常备音系——在正文中该术语也得到了新的解释。第二,以佟加·庆夫(1997)的研究为前提,本文对汉语借词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总结了锡伯语如何借贷汉语词的语音规律。在古老的满—通古斯语族以及最新的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给出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包括:1)满通借词——来自同属满—通古斯语族的古女真语形式以及经过老满语的汉语借词;2)满旧借词——来自老满语中的汉语借词,老满语有,可是更古老的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却没有;3)近代早期借词——锡伯语口语中的调适形式借词;4)近代晚期借词——现代的零形式借词。 本探讨与所含有的材料和描写对语言学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音系学、语言接触研究及历史语言学,对于描写和分析存在语言接触频繁环境中的语言提供了重要的音系描写和历史语言学材料。此描写对满-通古斯研究以及汉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借词的音变规律的总结,对普遍的语言接触理论也有贡献。此外,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保护民族文化、保护语言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锡伯语 汉语借词 零形式借词 调适形式借词 常备音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一、序论12-22
  • 1.1 新疆锡伯族以及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简史12-13
  • 1.1.1 锡伯族简介12
  • 1.1.2 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简史12-13
  • 1.2 研究的贡献与价值13
  • 1.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
  • 1.2.2 研究的对象与分析方法13
  • 1.3 调查方案13-15
  • 1.3.1 采集语音样品的方法以及调查中的具体事项13-14
  • 1.3.2 调查词表14
  • 1.3.3 调查图片库14-15
  • 1.3.4 万能调查疑问句15
  • 1.4 调查成果与发音人社会变量简介15-17
  • 1.4.1 发音合作人的社会变量和数据库15-16
  • 1.4.2 主要发音人的社会变量16-17
  • 1.5 限制调查的音素17
  • 1.5.1 调查环境17
  • 1.5.2 发音人17
  • 1.6 方法论说明17-20
  • 1.6.1 理论基础与视角17
  • 1.6.2 关于音系的描写与分析17-18
  • 1.6.3 理论以及方法创新:双语者和常备音系18-19
  • 1.6.4 语言接触的匹配理论19
  • 1.6.5 语料的共时分析和历史比较法19-20
  • 1.7 口语形式和分析方法20-21
  • 1.7.1 口语资料为研究对象20
  • 1.7.2 音系的描写20
  • 1.7.3 标音方法20-21
  • 1.8 重要术语的定义21-22
  • 二、锡伯语和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音系以及汉语借词22-45
  • 2.1 确定锡伯语的音系以及确定音系的困难22-23
  • 2.1.1 锡伯语的音系研究背景22
  • 2.1.2 语言的地域特色以及调查分歧22-23
  • 2.2 锡伯语的音系分析23-32
  • 2.2.1 辅音音位23
  • 2.2.2 双唇辅音23-24
  • 2.2.3 唇齿辅音24-25
  • 2.2.4 舌尖前辅音25-26
  • 2.2.5 舌尖中辅音26-27
  • 2.2.6 舌尖后辅音27-28
  • 2.2.7 舌面前辅音28-29
  • 2.2.8 舌面后辅音29-30
  • 2.2.9 小舌辅音30-32
  • 2.2.10 通音辅音和喉门辅音32
  • 2.3 锡伯语音系的元音32-37
  • 2.3.1 元音音位32-33
  • 2.3.2 前元音33-34
  • 2.3.3 央元音34-35
  • 2.3.4 后元音35-37
  • 2.4 复元音和复辅音37-38
  • 2.4.1 复元音37
  • 2.4.2 复辅音37-38
  • 2.5 锡伯语的音节结构38-40
  • 2.5.1 音节结构的类型38
  • 2.5.2 音节结构的例词38-40
  • 2.6 重音40-45
  • 2.6.1 锡伯语的音调概况40-41
  • 2.6.2 重音理论41
  • 2.6.3 自主音段音系学的声调分词与音高的描写41-42
  • 2.6.4 自主音段音系学和锡伯语的重音问题42-43
  • 2.6.5 锡伯语的音调例词43-45
  • 三、锡伯语母语者的汉语音系分析45-71
  • 3.1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音系简介45-46
  • 3.1.1 锡伯语和语言接触环境45
  • 3.1.2 锡伯语与人口数据45-46
  • 3.1.3 目标语理论和锡伯族的汉语音系46
  • 3.2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辅音46-53
  • 3.2.1 辅音音位46-47
  • 3.2.2 双唇辅音47-48
  • 3.2.3 唇齿辅音48
  • 3.2.4 舌尖前辅音48-49
  • 3.2.5 舌尖中辅音49
  • 3.2.6 舌尖后辅音49-50
  • 3.2.7 舌面前辅音50-51
  • 3.2.8 舌面后辅音51
  • 3.2.9 其他的辅音51-52
  • 3.2.10 闭音节辅音的韵尾52-53
  • 3.3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元音53-59
  • 3.3.1 元音音位53
  • 3.3.2 前元音/a/韵母53-54
  • 3.3.3 元音/e/韵母54-55
  • 3.3.4 元音/i/韵母55-57
  • 3.3.5 元音/o/韵母57
  • 3.3.6 元音/u/韵母57-58
  • 3.3.7 元音/y/韵母58-59
  • 3.4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音节结构59
  • 3.5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声调59-61
  • 3.5.1 声调调类59
  • 3.5.2 古今声调的比较59-61
  • 3.6 锡伯族双语者的汉语音系匹配状况61-67
  • 3.6.1 北京话和汉语方言61
  • 3.6.2 汉语声母的匹配61-62
  • 3.6.3 匹配中的辅音差异62-65
  • 3.6.4 韵母的匹配65-66
  • 3.6.5 匹配中的韵母差异66-67
  • 3.7 锡伯语双语者的常备音系分析67-71
  • 3.7.1 音系的多样性和常备音系的描写67-68
  • 3.7.2 锡伯语的辅音68
  • 3.7.3 双语者的汉语辅音68-69
  • 3.7.4 常备音系的归纳问题69-70
  • 3.7.5 常备音系的音位归纳70-71
  • 四、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的语音特征71-95
  • 4.1 锡伯语借贷汉语词的规律的理论前提与方法论71
  • 4.2 汉语借词中的辅音71-79
  • 4.2.1 借词的辅音和音系描写71
  • 4.2.2 汉语借词的双唇辅音71-72
  • 4.2.3 汉语借词的唇齿辅音72-73
  • 4.2.4 汉语借词的舌尖前辅音73-74
  • 4.2.5 汉语借词的舌尖辅音74
  • 4.2.6 汉语借词的舌尖中辅音74-75
  • 4.2.7 汉语借词的舌尖后辅音75-76
  • 4.2.8 汉语借词的舌面辅音76
  • 4.2.9 汉语借词的舌面后辅音76-77
  • 4.2.10 汉语借词的小舌辅音77-78
  • 4.2.11 汉语借词中的通音78
  • 4.2.12 汉语借词的辅音的比较78-79
  • 4.2.13 音系中的辅音差异79
  • 4.3 汉语借词中的元音79-81
  • 4.3.1 元音音位79-80
  • 4.3.2 前元音音位80
  • 4.3.3 央元音音位80
  • 4.3.4 后元音的音位80-81
  • 4.3.5 元音的比较81
  • 4.4 中古音韵地位与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比较81-88
  • 4.4.1 比较的方法论81-82
  • 4.4.2 对应关系的类型82
  • 4.4.3 古一今一的对应类型82-83
  • 4.4.4 古多今一的对应类型83-84
  • 4.4.5 古一今多的对应类型84-86
  • 4.4.6 古多今多的对应类型86
  • 4.4.7 古今并存组合形86-87
  • 4.4.8 古方言的痕迹87
  • 4.4.9 韵母对应表87-88
  • 4.5 汉语借词中的音调对应规律88-89
  • 4.5.1 音节的结构类型88
  • 4.5.2 音节结构的例词88-89
  • 4.6 音调与重音89-95
  • 4.6.1 分析方法89
  • 4.6.2 重音和区别意义89-90
  • 4.6.3 汉语借词里的重音与音高90
  • 4.6.4 音调类型90-91
  • 4.6.5 音调类型的例词91-93
  • 4.6.6 音调的起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93-95
  • 五、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历史层次95-98
  • 5.1 经过满语的汉语借词95
  • 5.1.1 汉语借词的满语形式95
  • 5.1.2 锡伯语口语中的文白异读95
  • 5.2 古满-通古斯的痕迹以及历史层次的判定95-98
  • 5.2.1 来自女真语的古满—通古斯语中的汉语借词与其他的历史层次95-96
  • 5.2.2 暂定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96-98
  • 六、结论98-101
  • 6.1 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与调查98
  • 6.1.1 研究理论基础98
  • 6.1.2 调查成果98
  • 6.2 研究的贡献与创新98-99
  • 6.2.1 音系描写98-99
  • 6.2.3 语言接触99
  • 6.2.4 历史语言学99
  • 6.2.5 尚待研究的领域99
  • 6.3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99-101
  • 参考文献101-104
  • 附录104-139
  • 附录1:锡伯语的汉语借词与中古音韵地位对照表104-112
  • 附录2:老借词的比较:调查成果与古代文献的材料对照表112-117
  • 附录3:旧借词和不同发音人的现代读音对照表117-121
  • 附录4:核心词与锡伯语的借词状况121-138
  • (1) 斯瓦迪士100121-128
  • (2) 斯瓦迪士101-200128-136
  • 核心词的总结和等级136-138
  • 附录5:万能调查疑问句138-139
  • 致谢139-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俊;;锡伯语言文字乃满语满文的继续[J];满语研究;1985年01期

2 王小虹;郭美兰;;锡伯语口语音位系统[J];满语研究;1985年01期

3 乌日根;;满语借用汉语的方式和方法[J];满语研究;1992年01期

4 奇车山;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J];满语研究;2000年02期

5 五月;女真语中的外来语成分(下)[J];满语研究;2004年02期

6 黄新亮;;满语借词与满族习俗变迁浅议[J];满语研究;2007年01期

7 鄂雅娜;;察布查尔街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满语研究;2010年02期

8 乌拉熙春;;锡伯语和满语书面语某些语音的比较[J];民族语文;1989年06期

9 佟加·庆夫;汉语对锡伯语的影响[J];语言与翻译;1997年01期

10 安成山;锡伯语语序──锡汉语对比[J];语言与翻译;199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68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