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定壮语语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9:01
本文关键词:双定壮语语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描写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事实,对语言进行翔实和全面的描写。描写语言学对一些研究较少或语言学界从未涉足的的语言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描写语言学给语言的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它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否定的。 壮语语法的研究已一个世纪之久,但是现有的壮语语法的研究的成果相对壮语这个丰富的宝藏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单个方言点的语法调查和描写一直是学术界不可缺少的材料。基于此,本文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加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双定壮语的语法系统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并尝试揭示出双定壮语的语法特点及双定壮语的类型学地位。全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选题的来源、研究方法及壮语的研究状况;并且双定壮语的音系作一个简单的罗列。 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从词入手,介绍双定壮语的构词法及词类,并对一些重要词类的来源进行详细的描写。 第五章介绍动词的体标记,列举大量的语言事实对其进行描写。 第六章着重介绍具有重要语法功能的词项hai“给”,结合例句分析它在共时层面上表现出的多种用法。 第七章重点描写句法结构。 第八章对句法结构中具有地方特点的关系化从句进行详实的描写,并描写出关系化从句标记nau2(说)进行分类。 第九章长篇语料。
【关键词】:双定壮语 类型学 描写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2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导言10-19
- 1.1 壮语研究现状10-11
- 1.2 选题的来源,研究方法及框架11-12
- 1.2.1 选题来源11-12
- 1.2.2 选题的意义12
- 1.2.3 理论框架12
- 1.2.4 研究方法12
- 1.3 壮语方言类型学及发生学关系12-13
- 1.4 音系总览13-19
- 1.4.1 声母13-15
- 1.4.2 韵母15-17
- 1.4.3 声调17-19
- 第二章 :词法19-23
- 2.1 构词法19-20
- 2.1.1 单纯词19
- 2.1.2 合成词19-20
- 2.2 构形法20-21
- 2.3 双定壮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21-23
- 第三章 :词类23-61
- 3.1 名词23-24
- 3.1.1 名词的意义和种类23
- 3.1.2 名词的语法特征23-24
- 3.2 动词24-32
- 3.2.1 动词的语法特征24
- 3.2.2 特殊的动词24-32
- 3.2.2.1 趋向动词24-28
- 3.2.2.1.1 单纯趋向动词24-26
- 3.2.2.1.2 合成趋向动词26-28
- 3.2.2.2 助动词28-30
- 3.2.2.3 系动词(等同或所属)30-32
- 3.3 量词32-37
- 3.3.1 度量词33
- 3.3.2 个体类别词33-35
- 3.3.3 名词分类词35-36
- 3.3.4 动量词36
- 3.3.5 量词的句法功能36-37
- 3.3.5.1 定语标记36-37
- 3.4 代词和指示词37-44
- 3.4.1 人称代词37-39
- 3.4.1.1 三称代词38
- 3.4.1.2 反身代词38-39
- 3.4.1.3 统称和别称代词39
- 3.4.2 交互代词39-40
- 3.4.3 指示词40-42
- 3.4.3.1 指示距离40-41
- 3.4.3.2 指示时间41-42
- 3.4.4 疑问代词42-44
- 3.5 副词44-52
- 3.5.1 范围副词44-45
- 3.5.2 时间副词45-46
- 3.5.3 程度副词46
- 3.5.4 框式副词46-47
- 3.5.5 否定副词47-52
- 3.5.5.1 双重否定结构47-48
- 3.5.5.2 fu~2的基本用法48-52
- 3.5.5.2.1 “fu~2”的用法演变49-52
- 3.6 介词52-55
- 3.6.1 介词简介52-55
- 3.6.1.1 前置词52-55
- 3.6.1.1.1 静态处所格介词52
- 3.6.1.1.2 源点格介词52-53
- 3.6.1.1.3 目标格介词53-54
- 3.6.1.1.4 对象格介词54-55
- 3.6.1.1.5 伴随格介词55
- 3.6.1.1.6 工具格介词55
- 3.7 连词55-61
- 3.7.1 连接名词性短语的并列连词:“tshau~5”,56
- 3.7.2 连接谓词性短语的并列连词56
- 3.7.3 用来表达复句的并列关系的连词56-57
- 3.7.4 连接用来表达复句的选择关系57-58
- 3.7.5 连接用来表达复句的条件关系58-59
- 3.7.6 用来表达复句的因果关系59
- 3.7.7 用来表达复句的转折关系59-60
- 3.7.8 用来表达复句的顺接关系60-61
- 第四章 :结构助词“的”的来源61-67
- 4.1 早期表示领属关于的名词性短语61-63
- 4.2 自身系统的演变63-67
- 第五章 :体67-71
- 5.1 体67-71
- 5.1.1 完整体67-68
- 5.1.2 经历体68
- 5.1.3 完成体68-69
- 5.1.4 反复体69
- 5.1.5 再次体69-70
- 5.1.6 尝试体70-71
- 第六章 :虚词hai3“给”的用法71-74
- 6.1 虚词hai3“给”的句法功能71
- 6.2 给予义动词71
- 6.3 介引受益对象71-72
- 6.4 介引与事对象72
- 6.5 介引使役对象72-73
- 6.6 状语标记73
- 6.7 补语标记73-74
- 第七章 :句法结构74-80
- 7.1 句子的基本语序74-75
- 7.2 系词句75-76
- 7.2.1 表判断75-76
- 7.3 疑问句76-78
- 7.3.1 是非问76
- 7.3.2 正反问76-77
- 7.3.3 选择问77
- 7.3.4 特指问句77-78
- 7.5 被动句78-80
- 第八章 :从句标记“nau~2”80-85
- 8.1 定语从句标记80-81
- 8.2 补足语从句标记81-82
- 8.3 状语从句标记82-85
- 长篇语料85-88
- 参考文献88-91
- 致谢91-9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2 袁家骅;;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J];民族语文;1979年02期
3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年02期
4 李锦芳;吴雅萍;;关于侗台语的否定句语序[J];民族语文;2008年02期
5 覃凤余;吴福祥;;南宁白话“过”的两种特殊用法[J];民族语文;2009年03期
6 林亦;;武鸣罗波壮语的被动句[J];民族语文;2009年06期
7 覃凤余;黄阳;陈芳;;也谈壮语否定句的语序[J];民族语文;2010年01期
8 吴福祥;;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J];民族语文;2010年06期
9 洪波;;“给”字的语法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02期
10 沈家煊!100732;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双定壮语语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7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