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韩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与教学指导方案

发布时间:2017-05-20 08:26

  本文关键词:中韩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与教学指导方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国在很多方面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语言方面,所以汉语与韩语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在韩国创制“训民正音”以前,就把中国的汉字作为韩国的正式文字,由于中国的汉字很早就进入了韩语,所以约有55%以上的韩语词汇是汉字词。根据来源可以把韩语词汇分为三大类: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 实际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普遍受到母语的影响,尤其是韩国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由于韩语汉字词的原因,母语影响比其它国家的人都大。一般来说,这些汉字词会给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既带来一定的优势,也带来一定的困扰。加之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词汇沟通和表达时,如果没有充分理解中韩同形词的差异,他们往往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中韩同形词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筛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来做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韩国人学习汉语词汇的难点及重点,主要运用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来研究有针对性的汉语词汇教学指导方案。这些分析与研究对指导韩国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汉语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韩语词汇的分类及汉字词的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中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及测试结果偏误分析。本文把中韩同形词分为两类:中韩同形同义词和中韩同形异义词,以《汉语水平考试等级大纲》和《韩中汉字词比较词典》为依据,筛选出甲、乙、丙、丁级的双音节词并与跟它对应的《国语标准辞典》中的汉字词来进行对比分析并做问卷调查,根据对比分析及测试的结果来确定针对韩国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和测试结果分析对汉语词汇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四部分是教学指导方案。本文运用奥苏伯尔(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中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有突破性的教学指导方案,探索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有效方法。 第五部分是结论。 希望本论文够帮助韩国学生准确把握中韩同形词的差异,避免母语习惯带来负迁移更有效地学习汉语词汇,并且希望研究成果能为中韩两国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韩同形词 汉字词 汉语词汇教学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目的12-13
  • 1.2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3-14
  • 1.3 研究现状14-18
  • 第二章 韩语中的汉字词18-22
  • 2.1 韩语的语源18
  • 2.2 韩语词汇构成18-19
  • 2.3 汉字词19-22
  • 第三章 中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22-43
  • 3.1 中韩同形词的分类23-24
  • 3.2 中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分析24-36
  • 3.3 中韩同形词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36-43
  • 第四章 教学指导方案43-64
  • 4.1 使用奥苏伯尔理论的教学指导方案43-49
  • 4.2 使用中韩同形同义词的教学指导方案49-57
  • 4.3 使用中韩同形异义词的教学指导方案57-64
  • 第五章 结论64-65
  • 注释65-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93
  • 附录1 中韩同形同义词70-72
  • 附录2 中韩同形完全异义词72-76
  • 附录3 汉宽韩窄的中韩同形部分异义词76-80
  • 附录4 韩宽汉窄的中韩同形部分异义词80-81
  • 附录5 测试结果分析81-89
  • 附录689-93
  • 给学生提供的测试题(1)89-90
  • 给学生提供的测试题(2)90-93
  • 致谢9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朴志炫;韩国汉字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钟成(RA JONGSEONG);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词汇负迁移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郑恩娜;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韩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与教学指导方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81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