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枣庄方言词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08:51

  本文关键词:枣庄方言词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方言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方言学界普遍认为,方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上,所以一直以来方言学的研究重点在语音和语法上,相对而言,方言词汇的研究则明显注意力不够,使方言词汇研究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一个地方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就是从方言研究的这一薄弱环节入手,对枣庄方言进行一次综合的深入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本文主要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通过与民族共同语的比较,来分析枣庄方言词汇的特点及演变规律,进而探讨方言词汇中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认识枣庄方言,更好地研究枣庄方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全文共分四章,文前有一个前言,文后有一个结语。一至三章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前言部分为概说部分,作为全文的铺垫,重点介绍枣庄市的地理人口概况及历史沿革、枣庄方言的基本特点,使读者对枣庄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全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识的前提。 第一章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枣庄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描述了最能反映枣庄方言词汇特征的三个子系统,并对这些子系统进行词汇学的分析,从中总结出枣庄方言词汇的一些特征。 第二章主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枣庄方言词汇的词源,探讨枣庄方言词汇的动态演变形式,通过方言词汇自身过去和现在的历时比较,点明了语言演变对现实语言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的方言词汇民俗文化探究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章分别对枣庄方言中的婚姻、丧葬、饮食、岁时节令几方面的民俗词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概要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方言词汇研究的认识。 第四章是为读者加深对枣庄方言的宏观认识而设计的,从词语聚合的角度归纳了枣庄方言词汇的类别,试图从社会学、文化民俗学的角度来反映枣庄特有的社会文化风貌。 结语主要是对本文的总结,还包括本文的缺陷与不足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前景。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田野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描写法和分析法,在涉及的民俗方面,尽可能多的追本溯源,希望这项工作能为方言研究的发展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枣庄方言 词汇 词源 民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前言8-10
  • (一) 枣庄市地理人口概况及其历史沿革8
  • 1.地理人口概况8
  • 2.历史沿革8
  • (二) 枣庄方言概况及其主要特点8-9
  • 1.语音方面9
  • 2.词汇方面9
  • 3.语法方面9
  • (三) 本文所用音标符号9-10
  • 二、枣庄方言词汇的特点10-28
  • (一) 枣庄方言词汇的词形特点10-14
  • 1.音节数量10-11
  • 2.构词语素11-13
  • 3.造词方式13-14
  • (二) 枣庄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14-17
  • 1.词汇意义的特点14-15
  • 2.语法意义的特点15-16
  • 3.色彩意义的特点16-17
  • (三) 枣庄方言词汇的语法特点17-28
  • 1.词缀17-23
  • 2.代词用法23-25
  • 3.虚词用法25-28
  • 三、枣庄方言词汇的词源探究28-36
  • (一) 承传词28-32
  • (二) 独创词32-34
  • (三) 变异词34
  • (四) 借用词34-36
  • 四、枣庄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探究36-58
  • (一) 婚姻习俗词语37-44
  • 1.婚姻形式词语37-39
  • 2.议婚词语39-41
  • 3.婚礼词语41-44
  • (二) 丧葬习俗词语44-48
  • 1.丧俗词语44-46
  • 2.葬礼词语46-47
  • 3.祭拜词语47-48
  • (三) 饮食习俗词语48-53
  • 1.食制48-49
  • 2.饮食49-52
  • 3.饮食禁忌52-53
  • (四) 岁时节令词语53-58
  • 1.节日习俗词语53-55
  • 2.时令节气谚语55-58
  • 五、枣庄方言词汇类聚58-63
  • (一) 天文、地理、时令、农事59-60
  • 1.天文、地理59
  • 2.时令、农事59-60
  • (二) 动物、植物、房舍、器物60
  • 1.动物、植物60
  • 2.房舍、器物60
  • (三) 人品、亲属称谓、身体器官、医疗疾病60-61
  • 1.人品、亲属称谓60-61
  • 2.身体器官、医疗疾病61
  • (四) 饮食、服饰、商业、文教61-62
  • 1.饮食、服饰61-62
  • 2.商业、文教62
  • (五) 日常交往、生活起居、红白喜事62-63
  • 1.日常交往、生活起居62-63
  • 2.红白喜事63
  • 六、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7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曛;;略谈英语词汇中的一些虚实现象[J];外国语言文学;1984年03期

2 马肇容;;论代词it在句中的特殊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3 方子纯;文化差异对词汇意义理解的影响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汤笑玲;关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杨玉国;“秀”的变异——新词汇意义和新语法意义浅析[J];语文学刊;2005年09期

6 李海燕;;英语词汇学习的多维视野——英汉歧义词汇例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汪国军;;英语词典编纂的变化与发展——一部理想词典的构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曹晋英;;几类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史钰军;;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作文语句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王菲;;从“年”词族看词汇与文化的互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珍;;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袁颖;;英语教学中英汉主要语言特征对比的多面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熊学亮;;构式的辐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牟萍;;俄汉词义演变轨迹与思维走向[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彬;刘迎春;李洁;;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伟;;例证翻译与篇章翻译中的语境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黄小萍;;试析形容词褒贬含义的动态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岭;;词汇隐喻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郝斌;;词义结构中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国鹏;宋正国;;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叙永县麻城乡初级中学校 李腾双;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N];泸州日报;2008年

2 杨东溟;棋盘山 创意解码助推沈抚同城[N];辽宁日报;2010年

3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性和类型: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学研究所所长;从词汇学的辖域说开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富源县第一中学 冉仁坤;敏特英语学习实施产生良好效果[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褚福侠;元曲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白云霜;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7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安洋;俄汉语句子的情景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曾建彬;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娟;枣庄方言词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业明;枣庄方言实词构词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园园;枣庄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瑞英;英语词义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莹;语言语境与词汇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郎淑华;文化对词汇意义及翻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8 崔永胜;汉英口译中词汇意义损失现象浅析[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李倩;从几组同义词的辨析看上古汉语词汇意义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卫生;英汉学习词典中词的文化附加义的阐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枣庄方言词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457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