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让传统走进现代——评张佩瑶《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7-07-14 10:22

  本文关键词:让传统走进现代——评张佩瑶《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传统 现代 方法


【摘要】:就中国译学研究而言,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有时空维度的差异,更有民族心理的断裂,如何让传统走进现代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张佩瑶的新著《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以民族融合的视角运用西方翻译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问题,为中国翻译研究契接古今与会通中西的途径做出了新的探索。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传统 现代 方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YY015)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2JDXM_0021)的资助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中国翻译研究的出路何在?这是译界学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的翻译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疆域不断扩大,研究对象日益明确,学科社会功能更加凸显,学科地位越来越受到承认,但近年来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似乎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许钧,20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飘平;;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J];上海翻译;2012年02期

2 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黄勤;;蔡元培翻译观的认识论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张德让;;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朱军;;论茅盾翻译的政治维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毛春华;;文本功能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美平;;京师同文馆与晚清翻译事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姜筠;;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以《尤利西斯》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2 申雨平;《描写性翻译研究内外》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1期

3 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4 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周宪;;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6 罗新璋;;钱锺书的译艺谈[J];中国翻译;1990年06期

7 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8 张经浩;;主次颠倒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6年05期

9 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7年03期

10 吕俊;侯向群;;范式转换抑或视角转变——与谢天振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红梅;程茵;;回归历史原初的语境——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再思考[J];理论导刊;2009年06期

2 叶萍;求职信写作方法探讨[J];写作;2005年01期

3 王晓军;;翻译的美学视野[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11期

4 段彦艳;李晓亮;;“化境说”的传统译论基础及其美学渊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周彦军;何春霞;;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赵德全;宁志敏;;从严复的翻译标准到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目标[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7 张柏然,张思洁;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李林波;;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后顾与前瞻[J];上海翻译;2006年01期

9 赵巍;薄振杰;;关于传统译学术语系统[J];上海翻译;2008年03期

10 罗新璋;;非新无以为进[J];上海翻译;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赵爱萍;;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词汇加工及其深度习得[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连益;连真然;;浅谈双语词典附录设置的十条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梅晓娟;;对外汉语词典中语法信息的体现[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邓小玲;;积极型双语词典的例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淑文;;CONULEXID语料库系统中的文章库介绍[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袁晓军;董粤章;;《地铁站里》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吴春兰;李晓燕;;译学“特色派”与研究生翻译理论教学[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莹;张学新;莫雷;;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秉钦;东西方大师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李征;翻译之技与翻译之道[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喻锋平;翻译研究“转向”现象的哲学观照[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希芸;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06年

2 朱鸿亮;辩证看待翻译中的忠实[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3 谢红月;试论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晓丽;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5 淳柳;从当代译学研究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王东升;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春辉;评女性主义对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杨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D];中南大学;2007年

9 刘正刚;重构忠实—“级转移”原则下的翻译标准新探[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张洁;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发挥译语优势论与竞赛论[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0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40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e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