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朱熹《楚辞集注》训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0:03

  本文关键词:朱熹《楚辞集注》训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朱熹 《楚辞集注》 训诂


【摘要】:朱熹作为理学家著称于世,然而作为训诂学家前人对于朱熹的研究却并不深入,《楚辞集注》是朱熹训诂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训诂学角度对朱熹及其《楚辞集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探究了《楚辞集注》的训诂内容、训诂术语及训诂方法,从而进一步总结了朱熹的训诂特色、训诂成就和不足之处。这将有利于人们在训诂方面给予朱熹更合理的评价并为训诂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具体详尽的材料例证。 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对朱熹及其《楚辞集注》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分三节对朱熹及《楚辞集注》进行了初步介绍研究。第一节对朱熹生平及《楚辞集注》版本源流和成书做了简介,便于结合朱熹的思想对他的训诂进行深入挖掘。第二节总结了前人对朱熹训诂和《楚辞集注》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零散的论文,并没有集结成集。第三节阐述了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应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对比等方法从训诂角度深入研究朱熹和他的《楚辞集注》对于今后的楚辞学、训诂学以及准确评价朱熹都有深远意义。 第二部分对朱熹的训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第一节研究了朱熹的学术地位及训诂成就。他的训诂成就非凡,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二节研究了宋代训诂特点及其对朱熹训诂的影响。宋代训诂宋代训诂成为了宣扬理学的工具。理学对朱熹训诂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的训诂有理学烙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的训诂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朱熹的训诂。 第三部分对《楚辞集注》进行本体研究。通过对《楚辞集注》训诂内容、训诂术语、训诂方法的具体研究来考察《楚辞集注》的训诂特色,进而考察朱熹的训诂特色。 第四部分研究了《楚辞集注》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地位。第一节研究了《楚辞集注》的训诂成就。第二节指出了《楚辞集注》训诂不足之处,朱熹重义理而不免牵强之处,语词句子上不免有失误,叶音也有一定缺陷。 第五部分结语综上所述,,朱熹作为训诂学家成就显著,对《楚辞集注》的深入研究为训诂学和楚辞学的发展以及对朱熹的正确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关键词】:朱熹 《楚辞集注》 训诂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1;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5
  • 第一节 朱熹及《楚辞集注》简介9-11
  • 一、 朱熹生平简介9
  • 二、 《楚辞集注》版本与成书9-11
  • 第二节 朱熹训诂及《楚辞集注》研究现状11-13
  • 一、 关于《楚辞》研究现状11
  • 二、 关于朱熹训诂方面的研究现状11-12
  • 三、 关于《楚辞集注》研究现状12-13
  • 第三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法13-15
  • 一、 选题意义13-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朱熹训诂研究15-23
  • 第一节 朱熹的学术地位及训诂成就15-18
  • 一、 朱熹的学术地位15-16
  • 二、 朱熹的训诂成就16-18
  • 三、 《楚辞集注》在朱熹训诂成就中的地位18
  • 第二节 理学对朱熹训诂成就的响18-23
  • 一、 宋代理学特点及其对训诂学的响18-19
  • 二、 理学对朱熹训诂成就的影响19-23
  • 第三章 《楚辞集注》训诂特色研究23-41
  • 第一节 《楚辞集注》训诂内容23-32
  • 一、 注字音23-26
  • 二、 释词义26-27
  • 三、 辨用字27-28
  • 四、 校勘28-29
  • 五、 通句及串讲大意29-30
  • 六、 分析篇章结构30
  • 七、 解释修辞现象30-31
  • 八、 解释典故风俗31
  • 九、 未详31-32
  • 第二节 《楚辞集注》训诂术语32-37
  • 一、 字词注音的术语32-33
  • 二、 解释词义的术语33-34
  • 三、 辨用字的术语34-35
  • 四、 校勘文字的术语35-36
  • 五、 说明修辞手段的术语36
  • 六、 通句及串讲大意的术语36
  • 七、 分析篇章结构的术语36-37
  • 第三节 《楚辞集注》训诂方法37-41
  • 一、 因声求义法37-38
  • 二、 据形明训法38
  • 三、 据义求训法38
  • 四、 据境求义法38-39
  • 五、 据义理通训诂法39
  • 六、 稽考旧注法39-41
  • 第四章 《楚辞集注》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地位41-46
  • 第一节 《楚辞集注》训诂成就41-43
  • 一、 简明扼要41
  • 二、 从本体出发,重本义,反对穿凿附会41-42
  • 三、 义理与训诂并重42
  • 四、 敢于疑古,取长补短42-43
  • 第二节 《楚辞集注》训诂不足之处43-46
  • 一、 重义理而不免牵强之处43-44
  • 二、 语词句子上的训诂失误44
  • 三、 叶音说的缺陷44-46
  • 第五章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云孙;朱熹集注释例[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2 汤勤福;论朱熹的考据学[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3 杨曦;;《楚辞集注》校勘补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刘晓南;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5 陈尚敏;《楚辞集注》成书概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4期

6 汪业全;李清桓;;《楚辞集注》叶音古韵分部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周元侠;;论朱熹的解经原则[J];兰州学刊;2009年03期

8 莫砺锋;朱熹《楚辞》学略说[J];求索;1983年03期

9 卢平忠;理学的困惑——《楚辞集注》思想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10 蔡方鹿;朱熹经学与宋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622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2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