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品类的命名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7-08-05 04:13
本文关键词:牡丹品类的命名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更多相关文章: 命名学 牡丹品类名称 语音 词汇 修辞 文化内涵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物种众多,而牡丹作为其中一支,在经历了千年文明之后愈加繁盛,最终成为中华各民族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如今,随着牡丹的栽培技术越来越先进,牡丹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为每一品种命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些命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众多规律和文化特征,所以对牡丹品类名称的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首先从直观上将牡丹品类的命名方式做了分类,接着分别描写并分析了牡丹品类名称的语音和语法特点。语音特点方面重在探究牡丹品类名称的音节数量、节奏分布以及声韵配合;语法特点方面重在探究牡丹品类名称中的词语搭配、结构方式以及修辞方式。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窥见在为不同品类的牡丹命名时所要注意的一些现象,如每个名称的音节数量以三、四音节为主,节奏整齐,所选词语应具有美好的象征和寓意,偏正结构居多,积极和消极修辞相结合等。 另外,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反映在人类的语言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牡丹品类的名称也是语言的呈现,所以这种关系也同样体现在牡丹的名称中。各种各样的牡丹的名称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文化的痕迹,民间文化、社会意识文化、文学艺术在牡丹的命名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论文的几个部分如下: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牡丹品类的命名方式。这一章从直观角度直接分析各类牡丹命名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共总结出色彩、形状、人物、地名、文化五个命名的核心点。 第三章,牡丹品类的命名特点。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牡丹品类名称进行分析。一是牡丹品类名称的语音特点,首先通过表格统计出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的名称数量,得出的结论为三音节名称数量最多,四音节次之,然后从韵律词的角度说明三、四音节名称居多的原因;其次对三音节、四音节以及五音节名称的节奏进行分析,分别有“2+1”“2+2”“2+3”等节奏形式;最后是声韵的研究,高声调尾音和舌位较低、开口度较大的元音对整个音节响亮度的贡献非常明显,所以牡丹名称也以尾音为高声调居多,同时配合发音响亮的元音音节,方便识记;而古诗词中的声韵平仄规律在牡丹品类命名中也依然适用。二是牡丹品类名称的语法特点,首先将牡丹品类名称涉及的词汇系统进行了总结概括,分别是色彩词、植物名词、动物名词、自然景象词汇、地名和人名、建筑词汇以及文学词汇七大类;其次运用词语和短语的结构划分将牡丹品类名称的结构进行列表统计,统计发现,体词性短语明显占主要地位,这是牡丹品类名称的语法属性决定的;最后,牡丹品类名称作为一种带有很强的交际目的的交际工具,势必离不开修辞,所以,在命名前,要确定适当的修辞策略,在命名中,要运用适宜的修辞方法。 第四章,牡丹品类名称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牡丹品类名称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一是民问生活文化的体现,包括地名人名的借用、动植物和生活器物名称和形象的使用;二是社会意识文化的影响,包括民俗文化传统,如皇权制度、龙凤图腾、神秘的颜色和数字的寓意,还有宗教文化的渗透,主要表现为道教和佛教用语的加入;三是文学艺术的化用,引经据典以及浓郁的文学气息令牡丹置于诗意盎然的境地。 结语。这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
【关键词】:命名学 牡丹品类名称 语音 词汇 修辞 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对象9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9-12
- 1.2.1 研究意义9-10
- 1.2.2 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2-15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语料来源13-15
- 第二章 牡丹品类的命名方式15-19
- 2.1 以色彩为核心命名15-16
- 2.2 以形状为核心命名16
- 2.3 以人物为核心命名16
- 2.4 以地名为核心命名16-17
- 2.5 以文化为核心命名17-19
- 第三章 牡丹品类的命名特点19-37
- 3.1 语音特点19-23
- 3.1.1 牡丹品类名称的音节数量19-20
- 3.1.2 牡丹品类名称的节奏分布20-21
- 3.1.3 牡丹品类名称的声韵配合21-23
- 3.2 语法特点23-37
- 3.2.1 牡丹品类名称的词汇系统23-26
- 3.2.2 牡丹品类名称的结构方式26-29
- 3.2.3 牡丹品类名称的修辞分析29-37
- 第四章 牡丹品类名称的文化内涵37-43
- 4.1 牡丹品类名称和民间生活文化37-39
- 4.1.1 地名人名的借用37-38
- 4.1.2 动植物及生活器物的形象38-39
- 4.2 牡丹品类名称和社会意识文化39-42
- 4.2.1 民俗文化的传统39-41
- 4.2.2 宗教文化的影响41-42
- 4.3 牡丹品类名称和文学艺术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 牡丹名称47-51
- 致谢51-5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习之;消极修辞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史有为;关于四字格及其语音节奏──从“一衣带水”和“一肚子气”谈起[J];汉语学习;1995年05期
3 孟华;修辞学命名理论[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4 孟华;;词语的符号性及其命名理论[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黄月圆,陈洁光;中国商品品牌命名的规则和特点[J];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01期
6 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7 范守义;定名的理据与名词术语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2期
8 王玉华;;店名修辞及其审美取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谭汝为;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修辞学习;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623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