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A了去了”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20:21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A了去了”构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了去了” 构式 构式原型 形成机制 比较研究
【摘要】:‘A了去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个构式,也是典型的表达极性程度义的构式,目前学界对表达极性程度结构的研究尚不充分,从构式视角对“A了去了”进行研究更是尚属首次,据此,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A了去了”构式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个方面: 第一章,重点对“A了去了”构式的构件进行解析:变项A从形式上看,既可以选择单音节也可以选择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从意义上看,既有表积极意义的A也有表消极意义的A。常项“了前”是一个指出界变的形式标记,而“了后”则是一个纯语气词,主要作用是向受话人提供新信息。构式中的常项“去”则是一个程度副词,它的存在加深了整个构式表达的程度义。 第二章,考察与“A了去了”相关的语义。本文认为“A了去了”的构式义是人或事物的相关属性或性质在量上达到某种极性程度。“A了去了”的构式义与其主要构成成分存在互动关系。此外,在具体语境中,“A了去了”构式也与其上下文存在复杂语义关系。 第三章,探讨“A了去了”构式的整体性功能。句法功能上,“A了去了”构式主要作谓语,此外还可作补语、复句分句以及独立运用。语义功能上,“A了去了”构式侧重表达极性程度义和主观评价义。语用功能上,“A了去了”构式具有浓郁北方地域色彩,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以及揭示比较项间的差异。 第四章,结合“最大理据性原则”考察“A了去了”构式原型。本文认为“A了去了”的构式原型即为“V了去了”。在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语言的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以及类推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重点考察了“A了去了”与“A得多了”间的异同点。研究表明,这两个构式在差比范畴的表达、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源领域以及涉及的比较项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从二语教学的角度为“A了去了”构式的教学与习得提出了些许建议。 纵观本文的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1)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进入“A了去了”构式中的变项形容词A进行了重新考察;(2)结合最大理据性原则考察了“A了去了”构式原型,并对其形成发展机制进行了揭示。
【关键词】:“A了去了” 构式 构式原型 形成机制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0 引言8-14
- 0.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8-9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9-11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1-12
- 0.4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12-14
- 第1章 “A了去了”构式的组件解析14-31
- 1.1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14-15
- 1.2 “A了去了”是一个构式15-16
- 1.3 “A了去了”构件解析16-29
- 1.3.1 常项“了_前”16-18
- 1.3.2 常项“了_后”18-19
- 1.3.3 常项“去”19-22
- 1.3.4 变项形容词A22-29
- 1.4 小结29-31
- 第2章 “A了去了”构式相关语义考察31-42
- 2.1 “A了去了”的构式义31-32
- 2.2 “A了去了”构式与构成成分的互动32-37
- 2.2.1 “A了去了”与变项A的互动33-35
- 2.2.2 “A了去了”构式与常项“去”的互动35-37
- 2.3 “A了去了”构式在语境中的语义作用37-41
- 2.3.1 “A了去了”构式对被比较项的描述37-38
- 2.3.2 “A了去了”所在小句对先行句或后续句的解说38-40
- 2.3.3 “A了去了”所在小句与先行句构成广义因果关系40-41
- 2.4 小结41-42
- 第3章 “A了去了”构式的整体功能研究42-54
- 3.1 “A了去了”构式的句法功能42-45
- 3.1.1 作谓语42-43
- 3.1.2 作补语43-44
- 3.1.3 作复句中的分句44
- 3.1.4 独立运用44-45
- 3.2 “A了去了”构式的语义功能45-47
- 3.2.1 表达极性程度义45-46
- 3.2.2 表达主观评价义46-47
- 3.3 “A了去了”构式的语用功能47-52
- 3.3.1 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47-49
- 3.3.2 揭示比较项间的差异49-51
- 3.3.3 体现特定的语体地域风格51-52
- 3.4 小结52-54
- 第4章 “A了去了”的构式原型及形成发展机制探析54-65
- 4.1 “A了去了”的构式原型分析54-59
- 4.1.1 “A了去了”构式原型研究概况54-55
- 4.1.2 “A了去了”构式原型新考55-59
- 4.2 “A了去了”构式形成发展机制考察59-63
- 4.2.1 形成发展机制一:类推机制60-61
- 4.2.2 形成发展机制二:认知隐喻61-62
- 4.2.3 形成发展机制三:主观化62-63
- 4.3 小结63-65
- 第5章 “A了去了”与“A得多了”对比分析65-76
- 5.1 “A了去了”与“A得多了”的相同点65-68
- 5.1.1 均表差比范畴65-66
- 5.1.2 句法上具有相似性66-68
- 5.2 “A了去了”与“A得多了”的不同点68-71
- 5.2.1 隐喻映射源领域不同68-69
- 5.2.2 比较项间的关系不同69-71
- 5.3 “A了去了”对外汉语教学建议71-75
- 5.3.1 语言的功能及功能句型71-72
- 5.3.2 功能句型与“A了去了”构式教学72-75
- 5.4 小结75-76
- 结语76-78
-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76-77
- 二、本文研究创新之处及后续研究的思考77-78
- 参考文献78-83
- 致谢83-8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雪梅;宋玲玲;;汉语口语“了去了”结构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James D.McCawley ,张伯江;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3 祖生利;;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以直译体文献的研究为中心[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4 左双菊;;“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5 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8 温云水;;论现代汉语功能句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9 储泽祥;;汉语口语里性状程度的后置标记“去了”[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3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626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