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用主体自我观与日本民族文化的整合性研究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06 07:00

  本文关键词:语用主体自我观与日本民族文化的整合性研究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语用 自我观 文化


【摘要】:语用主体的自我观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直接体现在语言应用中。本文通过分析语用主体的自我意识,揭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自我观——内隐性与外显性、相互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将日本精神文化研究与语言研究有机结合。或许,这种研究就是民族文化学与语用学之间的整合。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关键词】语用 自我观 文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日本民族文化视域中的日语语义模糊性研究”(13YJA740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G131.3
【正文快照】: 1引言文化哲学把人际关系上的家族主义与人道精神、义利观上的道义论、人性观上的德性主义3方面的有机结合确认为东方儒学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同时对比地提出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特点为“人际关系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义利观上的功利主义、人性观上的自然主义”(黄伟合19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伟合 ,朱贻庭;论中西传统伦理思想之差异[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郭斯萍;林蓉;;中国人自我观理性分析——基于儒家伦理文化的视角[J];战略决策研究;2012年04期

3 沈毅;;西方社会个人主义走向的动因及其后果[J];浙江学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娟;浅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程洪珍;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陈莉娟;;刍议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教学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许晓莉;英、汉委婉语[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袁利;;基于国际商务交际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朱丹梅;美国英语与美国人的时间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冯晓英,王玉明;英汉委婉语的产生渊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叶海燕;论比喻辞格的译学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陆厚祥;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简耀;;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程慧;;浅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俞红秀;;汉语基本颜色词联想意义之“两柄”修辞探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殷相印;;论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8 李静宇;李丹莉;;论汉语思维方式在英文写作中的负迁移[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唐建军;三维关系建构下的电视传播符号意义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5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刘向军;社会主义义利辩证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9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对罗斯福和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钟锐;从语义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化特征词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媛媛;文化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臧加香;语境空间视角下的表达与翻译[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朱蓓华;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闫璐;从文化语境顺应角度谈英汉翻译[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凤炎;郑红;;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童辉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3 任国华;自我图式、他人评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4 汪凤炎;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5 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肖崇好;自我监控理论评价[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7 肖崇好;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8 彭彦琴;杨宪敏;;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J];心理学探新;2009年04期

9 尹长云;;论儒家推己及人的人性论根据[J];学术论坛;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佳;关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田现辉;;试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陈玉莲;;英汉礼貌行为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8期

4 孙秋秋;;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04期

5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6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宋海燕;浅谈语用学中的语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9 高志怀;高德;;语用学和翻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10 马崴;语义学及语用学中“预设”问题的若干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都建秀;;体态语与态度的表达方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彭博;;外来词的作用和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树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霄鹏;;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5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9 王德春;世界上最大的一套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国落地[N];文汇报;2008年

10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8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志梅;语用学视域的礼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3 康红霞;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5 徐萍;翻译中的词汇空缺[D];山东大学;2005年

6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小翠;中美抱怨语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吴莎莎;论语域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邹渊;甲骨文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8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8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