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古代汉语助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0:16

  本文关键词:古代汉语助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古代汉语 助词 理论研究


【摘要】:助词是汉语词类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本身数量不多,,但使用极为频繁,尤其在古代汉语中屡见不鲜。历代的学者都对助词的关注颇多,见解颇繁。尽管如此,助词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争议,人们将一些难以定位的词或一些不好处理的语言成分都归入助词,导致助词内部内容庞杂。 本文将古代汉语中的助词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古代训诂学和现代语法学的理论,试图从理论角度对助词使用的源流和发展情况作出探析和梳理,对于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通过细化古代汉语的具体分期,将每一段时期助词特点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探讨总结,从而还原古代汉语助词一个清晰的面貌。本文的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古汉语助词的训诂学方面的研究状况,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大问题:一是传统训诂学对助词的认识和研究情况;二是找出了助词的训诂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古汉语助词的语法学方面的研究状况,这部分也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从语法学角度认识助词,包括助词语法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和相关的语法学著作对助词的阐释;二是指出了助词的语法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是古汉语助词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也是对前两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主要涉及语气词和助词的关系问题、词缀与助词的辨析问题、助词的次类划分问题和性质的界定问题。本文认为语气词和助词应是两个词类,一些词缀不能与助词混同。 第四部分讨论的是古汉语助词的分期特点。对每一时期助词的产生发展和用法变化情况做了梳理。根据古汉语阶段助词的使用发展情况分为三个时期:殷周时期助词已经开始被使用,但种类、数量和用法都很单一;春秋至秦代大量文献典籍涌现,随着古汉语的发展成熟,助词的使用也进入繁荣阶段;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汉语助词向近代汉语助词过渡阶段,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笔者通过分析古代汉语阶段助词的特点,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语气词独立于助词之外,对助词和词缀混淆情况进行辨析,将一些和助词混同的词缀等非词语言成分排除在助词的范围之外,清理一些庞杂的成分,缩小了助词的范围。因此本文认为古代汉语助词仅包括结构助词和语音助词。
【关键词】:古代汉语 助词 理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一) 古汉语助词的研究意义10
  • (二) 古汉语助词的研究现状10-12
  • (三)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12-13
  • 1.研究范围12
  • 2.研究内容12-13
  • (四) 古汉语助词的研究方法13
  • (五) 本文所研究的助词及其分类13-14
  • 一、 古汉语助词的训诂学研究14-19
  • (一) 传统训诂学对助词的认识14-18
  • 1.助词训诂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14-15
  • 2.相关的训诂学著作对助词的阐释15-18
  • (二) 助词的训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8-19
  • 1.助词的名称庞杂18
  • 2.助词与虚词所指不清18-19
  • 二、 古汉语助词的语法学研究19-24
  • (一) 从语法学角度认识助词19-22
  • 1.助词语法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19-20
  • 2.相关的语法学著作对助词的阐释20-22
  • (二) 助词的语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2-24
  • 1.助词分类标准不一22
  • 2.助词和语气词的关系问题22
  • 3.语音助词与词缀存在混淆22-23
  • 4.个别助词词性判定的问题23-24
  • 三、 古汉语助词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究24-43
  • (一) 语气词与助词的关系24-27
  • (二) 词缀与助词的辨析27-34
  • 1.词缀与助词的概念辨析27-28
  • 2.词缀与助词举例辨析28-33
  • 3.词缀与助词的联系和区别33-34
  • (三) 助词次类的划分34-40
  • 1.语音助词34-36
  • 2.结构助词36-40
  • (四) 助词性质的界定40-43
  • 1.具有附着性40-41
  • 2.协助表达语法意义41
  • 3.根本作用是实现造句41-43
  • 四、 古汉语助词的分期及其特点43-48
  • (一) 殷周时期——助词使用的起源阶段43-44
  • (二) 春秋至秦代——助词的发展繁荣阶段44-46
  • (三)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向近代汉语助词过渡的阶段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明;语音是助词的核心[J];毕节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2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J];古汉语研究;1988年01期

3 俞允海;古汉语助词研究要略[J];嘉兴师专学报;1983年02期

4 朱彦;从《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看其系统观和语法观[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华建光;;先秦语气词研究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梁占先;《诗经》语助词分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7 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6年02期

8 张其昀;《马氏文通》助字说[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张仁立;《诗经》中的衬音助词研究[J];语文研究;1999年03期

10 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712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2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