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言学习中连词“而”语义功能略说

发布时间:2017-08-22 23:28

  本文关键词:语言学习中连词“而”语义功能略说


  更多相关文章: 语义功能 认知 隐喻


【摘要】:连词"而"最基本的语义功能是连接先后两个时段。由于先后两个时段所对应的动作、状况等可能存在多种关系,就有了连词"而"表顺接、表逆接、表因果、表目的等说法。在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隐喻为操作手段,"而"字结构又发展出表层进、表修饰、表限制、表条件、表并列等用法。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语义功能 认知 隐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语义分析的古汉语连词研究”(2013SJB740001)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而”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也是用法最复杂的一个连词。面对连词“而”的众多用法,有研究者尝试对连词“而”的具体功能进行再总结,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吕叔湘先生认为:“而字的基本作用是平行的联络,是粘合,是无情的连系。”连词“而”最基本的功能是连接,作为一个框架建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凤生;;试论连词“而”字的语意与语法功能[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罗丹;;析《二刻拍案惊奇》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张桐赫;;主语省略现象的日汉对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张晶晶;;《论语》心理动词简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6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李现云;王丹;;英语“have+VP”与汉语“有+VP”对比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8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张月;;“来着”的词性归属探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10 钱爱琴;;中日N!言姙における指示奮の妽定、体系について[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香;;“一概”的语义功能及句法制约[J];语言研究;2010年02期

2 栗霞;曲朝霞;;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テイル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周芳;;“凡是”的语义功能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吴娜;廖昌盛;;浅析英语语音教学中语调与语义功能的关系[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美妍;;“V+个+N”结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1期

6 何春香;;浅议“在+处所”的语义功能与关系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7 邓浩;;论维吾尔语格位形式语义功能的发展[J];民族语文;1988年04期

8 李国南;“METONYMY”与“借代”:语义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9 张淑菊;浅谈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义功能[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刘兰萍;试论话语中的非言语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星;;英语陈述句中语调的语义功能三分法——利用J·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其语义功能进行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世凯;;语义功能语法的结构主义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卢烈红;;“何莫非”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与模式[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宁琦;;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俄语词组的功能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刘红霞;;“AB的VP/NP”结构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梅;;索引语义扩展的探讨[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薛庆;张世栋;隋琪;;一种基于服务关联的Web服务发现算法[A];2005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创新重事实、现象、理论与应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香;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陈俊和;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永超;元明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7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怎么着”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沈强;论介词短语“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生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崔勇;从语篇角度考察英语独立主格结构[D];浙江大学;2003年

4 罗庆云;《诗经》介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苏娟;<韩非子>介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廖金波;《红楼梦》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雷玉梅;俄语情态词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明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侯巍;汉语否定虚拟条件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21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1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c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