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泰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14:35
本文关键词: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泰汉语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泰国学习者 形容词重叠式 偏误分析 对泰汉语教学
【摘要】:重叠是一种构造方式简单,表达语意简洁形象的语法手段。汉、泰两种语言在形容词的重叠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因为汉语形容词重叠并不是很自由,与泰语形容词重叠在语义功用上存在差别,因而大部分泰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并不理想,汉语形容词重叠式构成了他们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本文有感于此,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泰国汉语教学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现代汉语角度和对泰汉语教学角度分别对形容词的重叠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体上对汉、泰形容词重叠式从内部形式构成、声调、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进行对比探究,为后文的偏误原因分析和教学重点探究奠定基础。本文针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和泰国学习者,搜集、整理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两大语料库的相关语料,共搜集了993条有效语料,其中包含偏误语料170条。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形容词重叠式,本文对泰国马哈撒拉坎大学中文专业大三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泰国留学生以及泰国部分中小学校本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补充和整合各类语料,并对语料进行了使用率和偏误率的探究。本文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针对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形式,着重从重叠形式内部结构、搭配限制、“de”形式、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偏误分析,以期找出偏误发生的原因。最后,论文结合泰国学习者学习形容词重叠式产生的主要偏误和原因,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学习者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难点探究,并就泰形容词重叠式教学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新的思路。希望本研究能给教授泰国学生汉语的老师一些教学上的参考。
【关键词】:泰国学习者 形容词重叠式 偏误分析 对泰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选题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3
- 1.2.1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本体研究现状10-11
- 1.2.2 泰语形容词重叠式本体研究现状11-12
- 1.2.3 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比研究现状12
- 1.2.4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状况12-13
- 1.3 本文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3-15
- 2 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比研究15-28
- 2.1 汉泰形容词重叠形式构成15-19
- 2.1.1 主要重叠形式15-17
- 2.1.2 重叠形式对应性差异的分析17-19
- 2.2 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声调19
- 2.3 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意义变化19-23
- 2.3.1 词汇意义20
- 2.3.2 语法意义20-23
- 2.4 汉泰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23-28
- 2.4.1 组合功能23-26
- 2.4.2 聚合功能及与“de”的搭配26-28
- 3 泰国学习者习得形容词重叠式的调查28-36
- 3.1 语料库中泰国学习者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料考察28-30
- 3.1.1 语料库语料考察对象28
- 3.1.2 语料库语料考察过程和结果28-30
- 3.2 泰国学习者习得形容词重叠式的问卷调查报告30-36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方法30-31
- 3.2.2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31
- 3.2.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31-36
- 4 泰国学习者习得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36-45
- 4.1 偏误类型36-42
- 4.1.1 重叠形式偏误36-37
- 4.1.2 搭配偏误37-38
- 4.1.3 “de”的偏误38-40
- 4.1.4 其他偏误40-42
- 4.2 偏误原因42-45
- 4.2.1 母语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43-44
- 4.2.2 汉语规则的机械类推44
- 4.2.3 避难就易、避生就熟的习得策略44-45
- 5 形容词重叠式与对泰汉语教学45-56
- 5.1 形容词重叠式成为对泰汉语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45-53
- 5.1.1 教材编排的不足45-52
- 5.1.2 教师的教学失当52
- 5.1.3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52-53
- 5.2 教学思考及建议53-56
- 5.2.1 教材编写方面53-54
- 5.2.2 教师教学方面54-55
- 5.2.3 学习者方面55-56
- 6 结语56-58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56-57
- 6.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思路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161-64
- 附录264-65
- 致谢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量;;近代汉语词语重叠变化[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2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3 檀栋;;形容词重叠式的审美意蕴[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周少青;朱玲;;汉语形容词重叠及其功能变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李宇明;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6 张巧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容词ABAB重叠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43期
7 陈金香;奥特根其木格;;蒙古国学生汉语学习中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11期
8 张睿;;泰语词类重叠现象概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1期
9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10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741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4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