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致使性动结式复合动词的论元表达——基于构式融合的解释
本文关键词:汉语致使性动结式复合动词的论元表达——基于构式融合的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动结式复合动词 论元表达 构式 融合 范畴化
【摘要】:汉语动结式复合动词的论元表达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但其致使者主语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限制。根据语法的构式观,动结式的论元表达来源于及物构式和复合动词构式的融合。融合借助了范畴化这一普遍认知能力,可以允准复合动词典型和倒置的论元表达。同时,融合操作使得论元表达需要得到及物构式和复合动词构式的共同允准,可以为致使者主语的选择提供更有理据的限制。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
【关键词】: 动结式复合动词 论元表达 构式 融合 范畴化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语论元异构现象的认知研究”(12YJC740143) 2011年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准确地模拟人类的语言能力,尤其是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能产性,通过有限的词汇和短语生成无限的表达;另一方面,能产性也要受到限制1。为此,形式句法学派、认知与功能学派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本文所研究的致使性动结式复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全生;王宇轩;;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2 刘正光,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3 张翼;;倒置动结式的认知构式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王静;伍雅清;;汉语动结式生成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7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银;;现代汉语“追累”句式的生成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张媛;刘振前;;当动量错配构式进入“连”字构式——对动量错配构式与“连”字结构的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解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许艾明;;中动构式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吗?[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许艾明;;Perlmutter非宾格动词理论的认知解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杨凤仙;;古汉语“问”之演变——兼与《“问”之宾语演变探析》的作者商榷[J];古汉语研究;2009年04期
6 林正军;刘永兵;;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7 常婧;;汉语动结式受事论元的实现方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朱海燕;陈文;何新;;vP壳结构与SVO句式的生成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成镇权;梁锦祥;;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朱乐红;彭智勇;;汉语中动句的认知阐释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9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于婷婷;动结式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别条件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燕晓芳;医学研究性论文英文摘要的概念功能分析[D];南华大学;2011年
7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锦;英语论元结构构式的事件图式研究范式[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子波;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春梅;典型理论的启示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杜纯梓;对“杀”和“死”形式标志确立与应用的追踪分析——兼评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3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4 王红旗;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5 石毓智;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6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7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8 Rint Sybesma;沈阳;;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宏俊;浅谈隐喻和范畴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蔡龙文;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行动研究教学模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郑丽;;试论词类问题中的“活用”和“兼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5 史厚敏;;相似性——范畴化的认知基础[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6 官科;;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盛艳波;李小华;;典型性研究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冬冰;;国际化进程中语言文化的“和而不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许菊;;语码转换的社会政治动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卢军羽;席欢明;;试论原型理论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荣;王永成;;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的概念内聚度研究[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范锋;;范畴化与词汇空缺汉英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董成如;;临时专门性概念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建国;会不会出现“欧洲语”(五洲茶亭)[N];人民日报;2002年
2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婷;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程杰;论隐喻范畴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鲁涛;认知范畴化与儿童名词语义习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姜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类典型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温凌云;从概念隐喻观文化价值观模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宋冬冬;元语言否定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中芹;“非A不可”格式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陈明芳;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构式制约机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42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4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