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转喻指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意义——以“表哥”和“房叔”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29 09:39

  本文关键词:转喻指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意义——以“表哥”和“房叔”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表哥” “房叔” 转喻指称 语用学意义


【摘要】:包含了网民情感色彩的词汇,如"表哥"、"烟哥"、"房叔"等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网络语言为何得以迅速流行开来,且这样的指称词汇的认知语用理据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以"表哥"、"房叔"为例,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词汇的形成理据加以分析和说明。N+N概念合成名词一方面体现出形式与表达的简洁性,另一方面暗含着意义构建的复杂过程。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表哥” “房叔” 转喻指称 语用学意义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概念转喻的认知概念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项目编号:12K145)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近来,我们看到,“表哥”、“烟哥”、“房叔”、“房姐”等词汇在网络中十分流行,有人把这些网络词汇称为锐词。锐词就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和泛滥时代自我清理过程中,通过网友的群体智慧,呈现出的最精炼、最能代表社会形态的词语。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同时,我们不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谭瑾;彭建武;;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2 张国宪;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3 贾立平;靳沛;;构式压制对句式翻译中认知操作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5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6 黄洁;;汉英隐转喻名名复合词语义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7 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8 刘正光;关于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国平;李斐;;攀枝花专有名词的模因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4 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陈景元;;现代汉语评价的跨域表达[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6 赵鸣;;“N_1+N_2”偏正式结构及其相关歧义理解的认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红妮;;“枕边风”的语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谢琬熠;;从“门”族词中看类词缀对当代汉语的影响[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鲁晓娜;杨真洪;;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仿拟构建和仿拟解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10 戚晓杰;;结构助词“的”应包括在定语之中[J];昌潍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瑞雪;英汉复合名词的词义构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畅;因地制宜汉语推广模式的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4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俊平;“被+X”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万辉;现代汉语中含有准定语的“N1+的+N2”结构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陈晓中;认知语法框架下对具有动态的自主/依存不对称特征的语法范式的相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罗欢;“A_1+A_2”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章丽燕;“有+N_双”构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廷婷;;隐喻的文化内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5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6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对读者意见的回复[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7 吴长安;汉语中存在“‘名’修饰‘形’”结构[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8 张国宪;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J];汉语学习;1996年03期

9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武文倩;;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认知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君;;浅析网络词汇翻译[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2期

2 尹志寅;李开荣;;标记理论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钦;伊凤琴;;由“山寨”一词看汉语的类词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4 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5 张法科;邵新光;;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语篇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6 靳玮珊;;无标记被动句的认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2期

7 张丁月;刘晓民;;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的认知理据[J];大家;2010年19期

8 王卫强;谢红芳;;文学翻译中显化处理及其认知理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0期

9 吴依婷;占良颖;;认知隐喻视野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初探[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邵新光;;英语动词化的认知理据及语用功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宪臣;;从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谈其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2 董世荣;;浅析英语词汇语用意义的形成机制[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邓欢;;情态动词在英语新闻简报中的语用意义及逻辑基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卢巧丹;;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林正军;;英语习语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冯巧妮;;广告翻译中语用等效问题的探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春宏;;网络新词语“PK”词义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晓卉;;英汉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文化语用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亦然;网络词汇一瞥[N];检察日报;2002年

2 杜声宇;Google和网络词汇[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谢文英;网络词汇:媒体一要慎用二要注释[N];检察日报;2005年

4 戈海;“根叔”已成过去式来点实在的才给力[N];沈阳日报;2011年

5 汪校玲;拍砖与给力的感悟[N];黄冈日报;2011年

6 见习记者 王洋;围观的力量[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李迩;你们忙偷菜,QQ忙数钱[N];深圳商报;2009年

8 刘蛟;2006现象十大[N];中国纺织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淑芳;开心农场:“五分钟”演绎的“偷菜”故事[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流行语何以如此给力[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珂;英汉语存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语用意义与现代文阅读[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2 宋星远;外交辞令中的语用意义分析[D];温州大学;2012年

3 乔妮;《雷雨》之语用意义[D];温州大学;2013年

4 石慧玲;[のではないか]的语用意义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李丹弟;阐释话语中词的语用意义[D];东华大学;2005年

6 谢晶晶;新“被XX”构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贾亚超;语音的认知理据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世清;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情感概念的认知理据探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李秀霞;关于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等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岩峰;对外汉语网络词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2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2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1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