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否定词“nicht”和“kein”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7-08-29 11:44
本文关键词:德语否定词“nicht”和“kein”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摘要】:汉语否定副词“不”、“没”与德语否定词“nicht”、“kein”,历来都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之一。这两组词是各自语言中最基本的两个否定词,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各有分工,虽然偶有交叉使用的现象,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互换,即使替换亦会产生意义上的变化。学习者对此类差异往往感到困惑。 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厘清汉语否定词“不”、“没”和德语否定词“nicht”和“kein”各自的语法特点,结合汉德语言实际运用,对这两组词进行比较。同时笔者通过实地追踪的调查方式收集语料,为汉语、德语学习者各自设计了40道题,共50张调查问卷,要求两种语言的学习者针对汉德两组否定词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定量统计与分析,就这两组否定词在习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全文分作五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汉德否定词,并进行简要对比。第二章以50位德国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把汉语的否定词“不”和“没”进行调查并分析出调查结果,分析出四类的偏误现象。第三章采用相似的方法对50位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在学习德语否定词“nicht”和“kein”时所犯偏误进行归纳整理,也分析出四类偏误现象,同时对照上一章汉语否定词习得的分析,对德汉四类偏误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根据调查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分析德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在否定词学习时何以形成偏误。原因分成两大类,第一为内在因素,学习者自身因素、母语负迁移、英语负迁移和目的语泛化这四个方面是造成否定词习得偏误的原因,第二为外在因素,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个面同样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最后笔者针对以上七个方面的原因提出减少或避免偏误的相关建议,认为应该重点解决问题,通过语内对比,如系统归纳、设计情境比较或通过有效的练习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等,可鼓励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学生想要学好否定词的目的。通常大部分语法教学比较枯燥,笔者特意为此设计了一些趣味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希望能对德汉两种语言的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德语 汉语 否定词 调查 分析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6
- 目录6-9
- 绪论9-13
- 1.研究综述9-10
- 2.研究范围和意义10
- 3.研究方法10-11
- 4.主要内容11-13
- 第一章 汉德否定词对比研究13-21
- 1.1 汉语否定词“不”和“没”的研究13-15
- 1.1.1 否定词“不”的语法特点13
- 1.1.2 否定词“没”的语法特点13-14
- 1.1.3 “不”和“没”的搭配与区别14-15
- 1.2 德语否定词“nicht”和“kein”的研究15-18
- 1.2.1 否定词“nicht”的语法特点15-16
- 1.2.2 否定词“kein”的语法特点16-17
- 1.2.3 “nicht”和“kein”的搭配与区别17-18
- 1.3 汉德否定词对比研究18-21
- 1.3.1 汉德否定词共同点18-19
- 1.3.2 汉德否定词差异19-21
- 第二章 德国学生“不”和“没”的偏误分析21-26
- 2.1 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21-23
- 2.1.1 调查背景及对象21
- 2.1.2 调查方法及过程21
- 2.1.3 调查结果分析21-23
- 2.2 “不”和“没”的偏误现象分析23-26
- 2.2.1 否定动词偏误23
- 2.2.2 否定可能补语偏误23-24
- 2.2.3 句中有时间区别性的偏误24-25
- 2.2.4 否定形容词偏误25-26
- 第三章 中国学生“nicht”和“kein”的偏误分析26-33
- 3.1 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26-28
- 3.1.1 调查背景及对象26
- 3.1.2 调查方法及过程26
- 3.1.3 调查结果分析26-28
- 3.2 “nicht”和“kein”的偏误现象分析28-31
- 3.2.1 否定动词偏误28-29
- 3.2.2 否定形容词偏误29
- 3.2.3 否定名词偏误29-30
- 3.2.4 句中有时间区别性的偏误30-31
- 3.3 德汉调查结果对比分析31-33
- 3.3.1 否定形容词的偏误31
- 3.3.2 句中有时间区别性的偏误31
- 3.3.3 否定动词的偏误31-32
- 3.3.4 否定名词的偏误32
- 3.3.5 否定可能补误的偏误32-33
- 第四章 偏误产生的原因33-39
- 4.1 内在因素33-35
- 4.1.1 学习者自身因素33
- 4.1.2 母语负迁移33-34
- 4.1.3 第一外语影响34-35
- 4.1.4 目的语泛化35
- 4.2 外在因素35-39
- 4.2.1 教材因素35-37
- 4.2.2 教师因素37-38
- 4.2.3 学习与环境因素38-39
- 第五章 教学策略39-45
- 5.1 对比教学39-41
- 5.1.1 系统归纳39-41
- 5.1.2 设计情境比较41
- 5.2 有效的练习41-45
- 5.2.1 重视重现率41-42
- 5.2.2 保证练习量42-43
- 5.2.3 丰富教学方式43-45
- 余论45-47
- 附录147-49
- 附录249-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5
- 个人简历55-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不”与“没”的比较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孙芬仙;;论“没有”的词性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3 聂仁发;试论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祥平;“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高怀志;汉语中的否定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田作申;试论“不”的语法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7 肖辉嵩;否定词“没有”的语义及其指向[J];汉语学习;1984年06期
8 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9 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10 龚乐宁;;德汉否定词分析及对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753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