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拂庐”辩难

发布时间:2017-08-29 17:09

  本文关键词:“拂庐”辩难


  更多相关文章: 拂庐 借词 对音系统 吐蕃藏语


【摘要】:"拂庐"为藏源借词,始自唐代借入汉语。"拂庐"的藏语借词为sbra,而不是phru或phrug,Laufer给出的藏语对音形式是对的,但其论述不成立。sbra与汉语的"拂庐"在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上都可以对应,因而Pelliot的反驳不成立。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拂庐 借词 对音系统 吐蕃藏语
【分类号】:H214
【正文快照】: 刘铁程在《西藏研究》2001年第1期《“拂庐”考辨》一文中讨论了“拂庐”的有关问题,主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论证“拂庐”不同于汉语历史文献中的“穹庐”。笔者对此持赞同意见。但其讨论“拂庐”的藏源借词问题时,则从对音角度支持Laufer关于此词的藏语对音形式为sbra的观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2 黄布凡;;十二、十三世纪藏语(卫藏)声母探讨[J];民族语文;1983年03期

3 佐藤长;邓锐龄;;《古代西藏史研究·总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刘铁程;;“拂庐”考辨[J];西藏研究;2011年01期

5 平山久雄;;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6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开合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萍;;从东晋李轨音切看切韵音系里的重纽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彭建国;湘语果摄字的历史层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钱虹;;《现代汉语词典》联绵字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曹强;王玉鼎;;古疑影母在海原方言中的演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刘祥友;;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8 孙燕;;保定方言中词尾“儿”的表现差异及其相关变体[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刘薇;贾佳;;从结构助词“之”到“底”的替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2期

10 黄易青;;从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看唇音字的开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凤鹏;;彝汉同源关系词考释[A];乌蒙论坛[C];2006年

2 熊子瑜;胡方;;拉萨话的调形分类和推导[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4 杨铭;;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对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悦梅;;从出土文献看吐蕃占领西域后的管理制度[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7 阿合买提江·艾海提;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青金石古今中外名称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尧;;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10 江荻;;藏语声调形成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系统状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强;唐代马球运动和现代马球运动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三羊切旦;敦煌藏文文献中的诉讼文及语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官却当周;藏族文献中的王臣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金发;《马氏等音》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郝新泽;《同音字辨》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晓娟;《洪武正韵》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威;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柯建林;清孙PX《尔雅直音》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新国;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J];中国藏学;2005年01期

2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J];敦煌学辑刊;2007年01期

3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4 黄布凡;;古藏语动词的形态[J];民族语文;1981年03期

5 张济川;;藏语拉萨话声调分化的条件[J];民族语文;1981年03期

6 罗世平;;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J];文物;2006年07期

7 佐藤长;邓锐龄;;《古代西藏史研究·总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霍巍;;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J];西藏研究;2007年02期

9 平山久雄;;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10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类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J];中国语文;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凤;;英源借词在汉语中的语义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莉萍;;试论维吾尔语的汉语借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古力巴合热木·艾拜;;新疆汉语中的维吾尔语借词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西提;;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J];华章;2011年06期

5 哈丽丹·阿不都热依木;;汉维语中的借词对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张妮;;浅议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学理论;2009年23期

7 丘冬;;布努瑶语中的汉壮借词层次简析[J];成功(教育);2010年03期

8 吴婷婷;;略谈汉语外来词的借用[J];语文学刊;2007年20期

9 S·G 希德夫;达斡尔族语汇中的外来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孟尊贤;;载瓦语的傣语借词[J];民族语文;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朝奋;;写“简”、识“繁”、“打”拼音和汉语的规范[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韩希昌;;韩语和汉语里的“口”和“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8 朱海燕;刘丰;;英语俚语和汉语习语:中美亚文化群的一面镜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严辰松;;关于“字”的一些认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2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3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记者 戚德刚;塞尔维亚语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汪融;汉语在故乡的忧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长山;满蒙书面语词汇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任玉函;朝洰後期o"姙教科f鴬炑匝芯縖D];浙江大学;2013年

6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新疆回族歌曲中借词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杨竹;日源回流借词的中日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江娟;汉英借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何氏红凤;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永华;新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4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4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