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汉语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
本文关键词:解析汉语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
【摘要】:在汉语中,关于隐含了"愤怒"这一词语的概念的隐喻内容有许许多多种表达的方式,但是,这些表达方式在汉语语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在大量的汉语中隐含"愤怒"这一词语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的实际证明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在汉语中,隐含"愤怒"意思的词语概念隐喻是通过人类共同的感情体验以及生理特征进行决定的。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汉语隐指愤怒词语 概念隐喻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引盲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每一个语言学领域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每一个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争相研究的重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隐喻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每一个人类的大脑中所存在的概念体系,是对隐喻思维进行认知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大脑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现莹;王欣;;汉语“手”的认知思维探究——从转喻到隐喻的过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匡腊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论空间范畴概念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杨文全;程婧;;隐喻认知与当代汉语词义变异的关联过程——以汉语流行词语的衍生和语义泛化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邹旭林;;在隐喻世界里诗意地栖居——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审美属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7 黄锦章;;隐喻和隐喻能力在商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修辞学;2010年06期
8 张建丽;;历时视角下情感隐喻的认知表征——以汉语“悲”情隐喻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丽丽;;赘言“A是A”的认知语用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王晶;;从体验论看英汉语中“吞”的概念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陈洁;;英汉口腔词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刘曼;王德座;;从认知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HEART[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龚萍;;含有颜色词汇习语的认知模型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裘莹莹;汪少华;;中美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司联合;王玲玲;;含有吴越文化色彩的汉语成语的认知模式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4期
8 蒋澄生;廖定中;;汉、英成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伍敬芳;赵湘波;;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刘凤贤;;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7 刘红梅;汉语聚合词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荣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境中理解英语习语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王丹;汉语指人专名隐喻的语义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赖世梅;英语习语的隐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曼;从认知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HEAD和HEART[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薇;从亲属称谓泛化看“哥/姐”由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转移的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蕾;英语抒情诗歌汉译中应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可能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璐;汉语“喜悦”成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琴;中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小宁;从汉字“吃”看汉语词语的信息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剑;现代诗的空间建构[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3 王剑;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J];当代文坛;2004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6 葛宁;肖英;;Danesi的双模式语言教学法:介绍与评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2期
7 聂小丽;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9 黄理兵;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叶丽;;论概念隐喻与跨文化意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官俊君;;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英美;雷卿;;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韩超峰;;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解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5期
5 尚砚;;基于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刘娜娜;楚军;;隐喻写作教学[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唐春燕;;文学隐喻的概念基础-概念隐喻[J];时代文学(上);2010年04期
8 冯宗祥;周燕;杨公建;;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黄志军;;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德功;;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齐迪;;习语的认知解读与习语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幸君s
本文编号:755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