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转形语用现象的再解释
本文关键词:名转形语用现象的再解释
【摘要】:名转形用法由来已久,语法学界对该现象给予热切的关注并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转形名词的语义特征上面。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该现象在现时语法系统中的性质地位,特别是转形名词的词义特征进行了新的描写分析,梳理出暗含于其中的三个层次:{固有属性[本质属性](类别属性)},认为"固有属性"才是转形后的语义表述重心和可能性根据。最后还就名转形现象的语用价值及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性论证。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名转形 固有属性 语用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有关名转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义的描写上。比如,卢福波(1992)认为,名词内涵意义中的描写意义是副名组合的一个重要语义条件。储泽祥、刘衔生(1997)则认为是名词被抽象为概念时所舍弃的细节义的再现。谭景春(1998)指出,性质义是名转形的语义基础。施春宏(2001)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鲍克怡;;语文词典释义的附加内容[J];辞书研究;1986年02期
2 程曾厚;;居斯达夫·纪尧姆的“心理机械论”及其著作保存会[J];国外语言学;1981年02期
3 卢福波;;汉语名词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及语义特点[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06期
4 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年06期
5 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6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燕;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刘艳;浅析英语中语境对意义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仇旭;;副名结构:语言中的新构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周国光;;概念体系和词汇体系[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8 陈庆祜;周国光;;词汇的性质、地位及其构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5 储常胜;;语言与文化——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李传芳;;EGP词义石化对ESP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基于对商务英语英汉翻译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应贤;;如何理解词义的概括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10 付继伟;;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状况的考察与分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龚晶晶;“比N还N”格式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根元;副+名[J];语文建设;1991年01期
2 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年06期
3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4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5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年02期
6 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语用所召开学术年会[J];语文建设;1994年03期
2 曾晓渝;“诞辰”语用小议[J];语文建设;1994年04期
3 康家珑;弹性思维与语用幽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 田润民;隐喻的语用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01期
5 程琪龙;语用的体现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黄子东;语用与翻译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喻连生;句法、语义、语用三者的结合[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白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与英汉语用对比[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9 赵国军;语言研究中的蕴涵概念、理论渊源、使用状况考察与评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付红桥,王蓉;略谈翻译中的语用等效[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凤岐;;漫谈符号和跨文化交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彩玉;;动词“整”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宇明;;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发展(代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召开“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研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举办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班[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记者 晓方 通讯员 向家文 喻志军;第六届“推普周”活动在汉落幕[N];湖北日报;2003年
5 王登峰;教育部语用司司长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议的贺信(节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6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陈雯;悦耳童音开启“推普周”[N];东莞日报;2009年
8 于宏;东北方言在娱乐中的语用功效[N];吉林日报;2010年
9 戚海燕;一年堵截不规范用字一万件[N];北京日报;2004年
10 张巨龄;“博士后”一词该不该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彬彬;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4 林齐倩;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D];苏州大学;2004年
5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赵丽丽;高密方言比较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t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于晓日;现代汉语歧义句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56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