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兼语式的深层语言处理:从语言学设计到计算实现

发布时间:2017-08-30 00:09

  本文关键词:兼语式的深层语言处理:从语言学设计到计算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兼语式 深层语言处理 控制理论 义项 汉构


【摘要】:本文从深层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对汉语兼语式进行了语言学本体研究和计算实现。本体研究方面,通过应用多种成分测试分析自然语料,总结兼语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确立了基于兼语动词义项而非词形的处理原则,并使用控制理论对兼语式进行了HPSG框架内的描写。计算实现方面,根据本体研究得出的处理原则和句法描写机制,建立了词库并使用类别描述语言(Type Description Language,简称TDL)描写了所涉及的句法结构特征。最后,在"汉构"(Mandarin Grammar Online,简称ManGO)语法平台上,运用LKB(Linguistic Knowledge Building,简称LKB)对兼语式进行了自动剖析。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兼语式 深层语言处理 控制理论 义项 汉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10CYY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深层语言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语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基金项目“英汉短语结构语法”(2011114055)
【分类号】:H03
【正文快照】: 1.引言汉语兼语式自上世纪30年代末就受到许多著名语法学家的关注。王力先生在1939年写就的《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的“递系式”主要指兼语式:“凡句中包含着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它叫作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23:189-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2 李京廉;朱玉山;;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控制与移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成镇权;;再谈“兼语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年00期

2 李京廉,刘娟;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3 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4 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5 邢欣;;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6 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1979年04期

7 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中;《史记》的使动用法和“使”“令”兼语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2 子朗;;关于使动、意动用法的几个提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3 童山东;;“有(无)十名十动”句式不应划入兼语式[J];云梦学刊;1980年03期

4 托乎提·巴海 ,路石;关于兼语式句子及其翻译[J];语言与翻译;1986年04期

5 杨洪升;谈古代汉语中的使动式[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6 张伟;;关于兼语式的二元性与二分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7 金弓;;浅谈“兼语式”与“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区别[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1期

8 沈双胜;汉语兼语式谓语与汉英对应表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刘永兵,于元方;英语复合宾语与汉语兼语式的对比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邢欣;;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留生;;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黄峰;;“打”字的音和义[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谭景春;;语义研究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作用[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华森;;“抚尘”臆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翔;;语文辞书条目编排的难点与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娅琼;;论汉语语文辞书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培成;“身份证”的“份”应该用“分”[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茶座”漫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谢仁友;“身分”还是“身份”[N];光明日报;2000年

4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5 焦国标;普通话与“打官腔”[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李爱铭;不考不知自己是“文盲”[N];解放日报;2009年

7 王,

本文编号:756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6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