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双语教育与国家形成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双语教育与国家形成
【摘要】:教育,特别是双语教育,对于新加坡而言,不仅树人,而且立国。作为新加坡基本国策之一的双语教育,不仅是教育的基石,更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双语教育在新加坡立国、建国、兴国、强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是国际国内政治平衡的调节器,又是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更是文化培育的孵化器,是新加坡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新加坡 双语教育 国家形成
【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B11JY022)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JX10-1-852)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的国家形成理论,但他们著名的国家本质和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却“揭示了教育的国家意义,即教育能够介入国家形成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巨大的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规范学校的类型、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1](P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云卿;;双重视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证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亚群,蔡又中,何秀堂;论东南亚华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J];八桂侨史;1997年01期
3 马福运;;民主、威权还是专制?——中国学者对新加坡民主的评述[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4 张思强;;制度环境与淡马锡公司治理主体安排[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5 胡渝;张颖;;新加坡治安管理经验的借鉴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路曲;;略论新加坡的政治发展模式[J];城市观察;2011年01期
7 王子昌;善政和善治:新加坡“好政府”模式的理论定位与走势[J];当代亚太;2002年08期
8 周素勤;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纵横;2003年05期
9 王子昌;新加坡强政府与好政府[J];东南亚纵横;2003年06期
10 廖小健,郄清良;新加坡政治转型探究[J];东南亚纵横;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肇元;卢谦;;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A];工程科技论坛第70场房屋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大会报告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朱婷;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4 崔玉娈;制度精神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8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孟庆梓;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建构与演化[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明坤;中国的“新加坡热”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马文霞;全球化条件下的小经济体生存之道[D];暨南大学;2011年
3 姜丽萍;新加坡华语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佳;论新加坡同性恋入罪条[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钢;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树维;新加坡民主转型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7 郭卫平;独立以来新加坡马来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8 魏巍;影响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初探(1978-1990)[D];湘潭大学;2011年
9 张凛浩;中国法制建设的道德文化制约性探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10 代大梅;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洪梅,高伟浓;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下的华文处境[J];东南亚纵横;2004年10期
2 朱括;徐梅;;新加坡双语教育对重庆小学双语教学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庄锡福;新加坡华文教育省思[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04期
4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有必要改善中文教学[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9期
5 卢绍昌;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3期
6 ;中西合璧的华语教学 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J];中国医院院长;2006年01期
7 彭毅清;;略谈新加坡华文教育与印尼华文教育之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1期
8 周洛];;新加坡汉语教学的始末、目前处境及未来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1期
9 班_(;唐叶;;新加坡的语言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10 田砥;;新加坡语言现状[J];当代语言学;198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锐锷;李阳t;;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许小颖;吴英成;;新加坡华语“第五声”遗失过程中的“词汇扩散”现象[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魏励;;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张嘉星;;西洋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述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钟玖英;;后记(二)[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张嘉星;;西方传教士与闽南方言辞书[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的思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史灿方;;从两大分野到四个世界:现代修辞学理论探索的重大转向——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10 史灿方;;从两大分野到四个世界:现代修辞学理论探索的重大转向——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永兴;新加坡要让年轻人觉得讲华语挺“酷”[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艾蝶;外研社联手新加坡名创推商务汉语备考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记者 赵兰英;李光耀:愿为学习汉语当榜样[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周红松邋记者 郭伟;我省45名“汉语支教”志愿者飞赴泰国[N];河北日报;2008年
5 记者 翟帆;百名外国大学生来华竞赛汉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赵晓霞;投资汉语等于投资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汪瑞林;去年海外13.9万人考汉语[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刘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文献传统与国家权力的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霄云;探析文化视界下的我国双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汉卫;华语阅读测试论[D];暨南大学;2008年
4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方榕;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汪洋;新加坡《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孟艳燕;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肖霞;新加坡语言政策研究及对中国语言政策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熊建辉;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远辉;双语教师文化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白贝迩;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及启示[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小明;论新加坡小学的华文成语教学[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罗豫元;当代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6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