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真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真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真是(的) 语篇 形式 语义 语用 词汇化 语法化
【摘要】:现代汉语“真是(的)”是日常话语交际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口语词。文章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统计法和比较法,从句法、语义、语用、语篇、历时演变等角度对“真是(的)”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它的使用规律和特征。从句法形式特点来看,“真是(的)”在语篇中有四种句法位置和结构模式,它既可以出现在句首或段首,句中或段中,句末或段末,又可以单独成句或成段,还可以反复出现。它的语篇形式标记有逗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问号六种,它的形式变体有指称形式、修饰形式和语气助词形式三种。从语义来看,,“真是(的)”在语篇中主要有责骂、埋怨、抱歉、嘲讽等消极情感语义类型和高兴、满意、称赞、暗喜等积极情感语义类型,此外,还能表达关心、担忧、惊讶、遗憾等复杂的情感语义。从语用来看,它的语篇语用功能有话语标记功能、转换话题功能、情感表达功能、省略功能和评价指称功能。“真是(的)”各形式变体在语篇中的语用差异体现在语气上和表达的情感强弱程度上或所凸显的情感语义上。从历时演变来看,“真是(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经历了判断词组、程度副词、语气副词、话语标记的演变路径,考察了它演变历程的特点以及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真是(的) 语篇 形式 语义 语用 词汇化 语法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8-10
- 一、 选题缘由8
- 二、 研究现状8-10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10-11
- 一、 研究内容10-11
- 二、 研究意义11
- 三、 研究方法11
- 第三节 语料来源11-12
- 第二章 “真是(的)”的句法形式特点12-21
- 第一节 “真是(的)”的位置分布和结构模式12-15
- 第二节 “真是(的)”的形式标记15-17
- 第三节 “真是(的)”的各种形式17-21
- 第三章 “真是(的)”的语篇语义分析21-30
- 第一节 “真是(的)”的客观语义类型21-22
- 第二节 “真是(的)”的情感语义类型22-30
- 一、 “真是(的)”的消极情感语义类型22-27
- 二、 “真是(的)”的积极情感语义类型27-28
- 三、 “真是(的)”的其他情感语义类型28-30
- 第四章 “真是(的)”的语篇语用特征30-43
- 第一节 “真是(的)”的语篇语用功能30-37
- 一、 话语标记功能30-32
- 二、 转换话题功能32-33
- 三、 情感表达功能33-34
- 四、 省略功能34-35
- 五、 评价指称功能35-37
- 第二节 “真是(的)”各形式的语篇语用差异比较37-43
- 一、 修饰形式之间的语篇语用差异比较37-40
- 二、 指称形式之间的语篇语用差异比较40-41
- 三、 “真是”与“真是的”的语篇语用差异比较41-43
- 第五章 “真是(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和机制43-53
- 第一节 关于词汇化和语法化43
- 第二节 “真是(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43-49
- 一、 判断词组“真是”44-45
- 二、 程度副词“真是”45-46
- 三、 语气副词“真是”46-47
- 四、 话语标记“真是(的)”47-49
- 五、 “真是(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特点49
- 第三节 “真是(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49-53
- 一、 动因50-51
- 二、 机制51-53
- 第六章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后记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4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刘红妮;;“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梁金宝;藏语历史文献词汇统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7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