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流失原因浅析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流失原因浅析
【摘要】: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择优淘劣。充分认识方言流失的原因,力求尊重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理解推普及方言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方言流失 语言教育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更多地选择说普通话而非方言,方言大量流失,引起了人们的忧思。人们在各种交际情境下不愿说、不习惯说、不会说方言,方言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时代下社会群体对普通话的共同需求今天,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信息资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谦;苏宁;;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李慧;曾智;;试析楼盘广告语对语言得体性原则的偏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曹志国;;文学语言与生活的距离——以宫林的小说《大雾弥漫》、《点晕》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武丽华;谈英汉语言中语用得体的文化对比[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李有华;;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翻译教学效果[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7 欧妮;;突显地域性 增强实用性——由通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茜;词语借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艳春;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崔学勤;汉语字母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卓;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菲;;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视野融合——论瞿秋白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2 管英杰;“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之浅见[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李如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彭志红,朱九思,文辅相;论语言的教育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5 徐龙年;;论叶圣陶的语言观[J];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徐龙年;;论叶圣陶对我国语言改革的贡献[J];学术研究;2006年04期
7 陈晓芸;;浅谈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陈章云,徐赳赳;介绍《话语和语言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9 颜艳燕;;论当今大学语言教育的缺失[J];双语学习;2007年11期
10 ;“第二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暨国际汉语教育专题研讨会”通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凤余;余瑾;王莉宁;;方言~普通话中介语的词汇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清书;;武平人所说的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苗青;;普通话与北京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王孟杰;于水源;;普通话女声二合元音F1和F2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嘉猷;鲍怀翘;;基于EPG的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发音过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凌锋;王理嘉;;普通话上声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9 鲍怀翘;郑玉玲;;普通话动态腭位图数据统计分析初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方强;李爱军;;普通话鼻化元音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大学中文系 彭家法;学好普通话,,放胆走天下[N];安徽日报;2003年
2 ;普通话并非普通话题[N];四川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周洁;你讲普通话了吗?[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4 何广见;普通话一级乙等水平的语音表征[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方圣 徐亚平;“古越楼台”强化普通话培训[N];湖南日报;2007年
6 赵鸿涛;普通话:在规范中丰富[N];工人日报;2002年
7 记者 王龙;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研组莅安调研[N];安阳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晓红;农民也要会讲普通话[N];苏州日报;2006年
9 新周;城市进化,方言退化[N];大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胡宇芬;50多万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N];湖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梅丽;泰国学习者知觉与产出普通话塞擦音/擦音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幼琨;方言对儿童语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颖;唐山市区方言连续变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爱英;临漳方言中几个表示时体意义的成分[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穆保金;山西柳林方言的词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群秀;全州话与普通话主要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年
7 林奕高;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郑静玉;方言经验对普通话音系感知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红红;五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从词汇的角度[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3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