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流失原因浅析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流失原因浅析
【摘要】: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择优淘劣。充分认识方言流失的原因,力求尊重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理解推普及方言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方言流失 语言教育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更多地选择说普通话而非方言,方言大量流失,引起了人们的忧思。人们在各种交际情境下不愿说、不习惯说、不会说方言,方言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时代下社会群体对普通话的共同需求今天,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信息资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5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由兴波,姜涌;唐诗空白艺术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海燕;;从信号察觉理论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静;香港媒体语言中的语码夹杂现象[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9 俞咏梅;;汉语学现代转型的前提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洪刚;;词的理据性和词汇习得的策略性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郑泽芝;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字母词语识别及考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谨香;汉俄语名词性短语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虹;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D];西北大学;2003年
5 陈煜;谐音文化及其语用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王蕊;仿词造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宇;俞樾《儿{录》析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瑞阔;英、汉、日语互借分析[D];安徽大学;2005年
9 米幼萍;幽默类手机短信的偏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萍;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感教学问题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芸;;浅谈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陈章云,徐赳赳;介绍《话语和语言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3 颜艳燕;;论当今大学语言教育的缺失[J];双语学习;2007年11期
4 ;“第二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暨国际汉语教育专题研讨会”通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1期
5 孙宗芹;;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6 老边;;语言教育:新兴的热点问题[J];乡音;1996年02期
7 王毅;网络用语——语言教育的盲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0期
8 郭小春;;大众传播语言——鲜活的语言教学材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张志公;难字注音和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1961年11期
10 管英杰;“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之浅见[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国珍;;从欧洲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看语言教育功能的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鲍明;;满族语言教育的成绩与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兰荃;;国家通用语言规范的适用层面[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如龙;;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肖劲松;;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反拔效应[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亚猛;;超越“不可逆转点”还是到达“拐点”?:汉语的现状及我们的对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鹏飞;语言研究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语言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记者 沈祖芸;小学不应“淡化”汉语拼音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熊彦清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段晴;多元文明碰撞中语言的流变、认同与保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党支部书记 李宇明;不断完善语言文字规范体系,构建和谐语言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赵沁平;营造和谐语言生活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陈光磊;像敬爱母亲那样,敬爱我们的母语[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张君明;推广普通话莫忘农村人[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张佳佳;警惕校园里面的“语言垃圾”[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胡方;作为人类生物机能的语音产生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昭;华文教育:民族文化薪火相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2 芮茵;扶助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3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霞;试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宏观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颖贤;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蔡星;论外语特色学校的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珂;语言游戏与学前儿童音能词能发展关联性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5 贺义廉;中学语言教育与高师汉语课程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卢蓬军;加拿大魁北克沉浸式双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于泓珊;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美国语言政策[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洪亘杓;韩国中学汉语言教育的历史及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甍;基于认知特性的语言教育移动应用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张艳鑫;语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3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