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介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老残游记》介词研究
【摘要】:《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语言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原貌,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本文以《老残游记》的介词为研究对象,静态描写和历时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老残游记》的介词作全面、系统的研究。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引言主要介绍了《老残游记》介词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符号使用等相关问题。第一章为《老残游记》介词研究概述。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介词研究现状,将介词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创建时期、争论统一时期、发展成熟时期。然后介绍了《老残游记》的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介词的含义。在含义探讨这个部分首先阐述了介词与动词不同、与连词不同,然后从历时角度梳理了介词的定义,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含义探讨部分,还介绍了各家对介词的分类情况,并结合《老残游记》的语言实际,把《老残游记》的介词分为: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对象、范围类介词,方式、依据类介词,原因、目的类介词,被动、处置类介词五大类。第二章是《老残游记》中介词的基本类型。将63个介词(单音节42个,双音节21个)分为五个类别,对每一类介词中的每一个介词都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并注意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阐示介词在《老残游记》中的语法化程度。第三章是《老残游记》中介词框架的基本类型。本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经统计63个介词中有14个能构成介词框架。根据充当介词框架后一部分词语词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将14个介词构成的287例介词框架分为四个类别:“方位式”介词框架、“名词性词语式”介词框架、“准助词式”介词框架、特殊类介词框架。对每一类别的框架都力图从句法结构、句法功能、语义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进行描写,作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最后是结语,在对《老残游记》一书的介词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老残游记》介词及介词框架的特点。
【关键词】:《老残游记》 介词 介词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9
- 0.1 研究对象8
- 0.2 研究方法8
- 0.3 其他相关问题8-9
- 第一章 《老残游记》介词研究概述9-14
- 1.1 介词研究历史概述9-10
- 1.2 《老残游记》的研究现状10-11
- 1.3 介词的含义11-14
- 第二章 《老残游记》中介词的基本类型14-45
- 2.1 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14-27
- 2.2 对象、范围类介词27-34
- 2.3 方式、依据类介词34-39
- 2.4 原因、目的类介词39-41
- 2.5 处置、被动类介词41-45
- 第三章 《老残游记》中介词框架的基本类型45-57
- 3.1 介词框架的含义45-46
- 3.2 “方位式”介词框架46-51
- 3.3 “名词性词语式”介词框架51-53
- 3.4 “准助词式”介词框架53-55
- 3.5 特殊类介词框架55-57
- 结语57-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人龙;谈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功能特点[J];大理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年02期
2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3 金昌吉;动词后的介词短语及介词的虚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储诚志;连词与介词的区分——以“跟”为例[J];汉语学习;1991年05期
5 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吴波;;动词“随”的虚化过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程克江;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吴延枚;近代汉语中的“在”[J];语文研究;1994年02期
9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10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璇;《儿女英雄传》介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琳;《儒林外史》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周四贵;《金瓶梅》介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5 马铁军;《西游记》介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6 张志连;《儿女英雄传》介词框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云云;《红楼梦》介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3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