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方言轻量程度副词“可”的逆转性和趋利性
本文关键词:张家口方言轻量程度副词“可”的逆转性和趋利性
更多相关文章: 程度副词 趋利性 侯精一 沈家煊 度量和 说话人 谓词性成分 消极反应 兼类词 近代汉语
【摘要】:正张家口方言有两个程度副词"可",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一是高量程度副词"可1",读[khΛ?],入声,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特别";一是轻量程度副词"可2",读[khγ],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不怎么"。例如:(1)夜里可1热的了,今天可2热了昨天很热,今天不怎么热了。(2)以前他可1能抽烟的了,这会儿可2抽烟了以前他特别爱抽烟,现在不怎么抽烟了。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程度副词;趋利性;侯精一;沈家煊;度量和;说话人;谓词性成分;消极反应;兼类词;近代汉语;
【基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H172.1
【正文快照】: 张家口方言有两个程度副词“可”,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一是高量程度副词“可1”,读[khΛ?],入声,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特别”;一是轻量程度副词“可2”,读[khγ],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不怎么”。例如:(1)夜里可1热的了,今天可2热了昨天很热,今天不怎么热了。(2)以前他可1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敬敏;;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2 张国微;;山西榆次方言“可”的几种特殊语义功能[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马启红;太谷方言副词说略[J];语文研究;2003年01期
5 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张旭;;程度副词“怪”和“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全升;姚天f ;黄高辉;刘军;宋鸿彦;;汉语意见型主观性文本类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雷梦婕;;“VP的/为好”结构前副词分布初探[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盛继艳;;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民族语文;2006年06期
4 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4期
5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6 张雪平;;“可”的程度意义及其来源和演变[J];天中学刊;2005年06期
7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8 吴立红;;状态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的程度磨损[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9 于宝娟;;论话语标记语“这不”、“可不”[J];修辞学习;2009年04期
10 李晰;;“可”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义[J];语文建设;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霞;;《论》《孟》《老》《庄》的程度副词及其与明清的比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构式探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万秋;;程度副词“非常”来源浅析[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4 张志莹;;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J];考试周刊;2011年27期
5 田晓荣;渭南方言的程度副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鲜丽霞;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曾晓洁;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01期
8 周勤;简阳方言的程度副词“多”、“少”、“多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张诒三;《三国志·魏书》程度副词的特点[J];殷都学刊;2001年03期
10 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_1”和“太_2”[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晓梅;;汉语贬义高义程度副词略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邱晨;;安阳市区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3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赵宏;;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使用特征[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惠萍;;“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新云;;浅谈山东方言中的部分程度副词——以西齐方言区作为研究对象[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8 叶斌;;《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传承与创新——以“孔”、“好”互通为例[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崔山佳;“全面”只是名词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吴天锡;口语交际时,怎样巧妙有效地进行会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高宁;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共现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文杰;现代汉语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氏娴(Huvnh Thi Nhan);汉语越南语形容词程度表示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洪敏;泰安话的“很”类程度副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李丽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许群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王晓领;辽西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何亚萍;湖北天门话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庆波;卫辉晋语“可”类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陆苏静;从相似性角度看中介语中的程度副词偏误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齐悦;汉韩程度副词对比研究及韩国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张海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7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2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