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实践哲学视域中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2:15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实践哲学视域中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摘要】:翻译是一项美学创造的实践活动。翻译中的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我们对翻译的研究热点。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这种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发了人们对主客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研究兴趣。主体间性这个哲学领域的范畴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观照。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他在实践哲学视域中关注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这对翻译研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参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是一种对话性的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翻译主体间性在交流和互动中体现了三个特性:同一性、差异性及建构性。这些特征让我们在交往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更准确的把握翻译实践。本文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回归生活世界,从实践理性出发重新探讨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给翻译的主体间性提供空间最终达到翻译效果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哈贝马斯 主体间性 交往行为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5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9
- 第一节 理论渊源11-16
- 一、 理论背景与时代呼唤11-13
- 二、 主体的反思与实践的回归13-15
- 三、 胡塞尔的贡献15
- 四、 哈贝马斯的贡献15-16
-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对翻译主体间性的贡献16-18
- 一、 国外研究状况16-17
- 二、 国内研究状况17-18
-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9-26
- 第一节 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19-22
- 一、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19-21
- 二、 以生活世界为依托21-22
-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22-25
- 一、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22-24
- 二、 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24-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26-36
- 第一节 翻译主体26-29
- 一、 主体及其特征26-27
- 二、 翻译主体及其特征27-29
- 第二节 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29-31
- 第三节 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31-35
- 一、 同一性31-32
- 二、 差异性32-33
- 三、 建构性33-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主体间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实践36-43
- 第一节 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中的体现37-39
- 第二节 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39-40
- 第三节 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40-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的启发意义43-47
- 第一节 理论意义43-44
- 第二节 实践意义44-46
- 本章小结46-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许钧;;三十年实践与思索 香港刘靖之先生论翻译[J];出版广角;1996年06期
3 潘卫民;徐佳;;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孙宁宁;实践哲学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7 董务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研究——兼谈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宋晓春;主体间性与译者[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9 何小燕;;从“现实—认知—语言”的角度看翻译的主体间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2期
10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06期
本文编号:950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5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