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1:19
本文关键词:指示代词“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现象,通过对其预指时充当的语法成分进行系统描写和归纳,找出背后功能动因,进而发现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此外,通过与其他指示代词的比较,发现“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的独特性。最后,本文对“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在不同文体中分布情况进行初步统计,总结出文体因素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章包括国内外学者对预指现象的研究综述,介绍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现象。 本章对“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现象进行详尽的语法描写,把篇章中的预指分为预指项和被指成分两部分,预指项包括“这样”句中独立充当、“这样”单独成句充当、“这样”+NP结构充当以及“这样”+VP结构充当四种情况,每种情况内部也存在差异。 第三章,“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的功能研究。 本章主要从成句完型、组块理解、衔接连贯、聚焦预设几个角度展开讨论,分属语法、认知、篇章和语用领域。其中衔接连贯和聚焦预设是较为基础的功能,成句完型和组块理解功能相辅相成,共同支配“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应用。 第四章,“这样”及相关结构同其他指示代词预指的比较。 本章通过把指示代词“这样”和“这个”、“这么”、“那样”的预指现象进行对比,发现“这样”预指的独特之处:全能型、能充当预指类话语标记、被指成分具有时间、空间较近、熟悉度高、心理距离近等特点。 第五章,“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与文体的关系。 汉代汉语中,“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在书面语中出现次数高于口语,诗歌、科技类、纪实类文体中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散文、小说、新闻报道,政论文体出现频率较低。 第六章, 余论:本章对本文进行小结,交代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这样 预指 功能 文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综述12-18
- 1.1.1 国外对预指现象的研究12-14
- 1.1.2 国内学者对预指现象的研究14-18
- 1.1.2.1 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现象的研究15-17
- 1.1.2.2 指示代词预指现象的研究17-18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18-19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19-20
- 1.4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这样”及相关结构的预指现象21-34
-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21-24
- 2.1.1 “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现象的界定21-23
- 2.1.2 对于“像……这样”格式的说明23-24
- 2.2 “这样”单独做预指项24-27
- 2.2.1 “这样”句内单独做预指项25-26
- 2.2.2 “这样”独立成句做预指项26-27
- 2.3 “这样”短语结构做预指项27-31
- 2.3.1 “这样”+NP结构做预指项28-29
- 2.3.2 “这样”+VP结构做预指项29-31
- 2.4 “这样”单独做预指项和“这样”短语结构做预指项的区别31-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的功能研究34-55
- 3.1 成句完型功能34-36
- 3.2 组块理解功能36-43
- 3.3 衔接连贯功能43-49
- 3.3.1 “这样吧”等预指类话语标记44-45
- 3.3.2 视域转换和文本嵌套45-47
- 3.3.3 “这样”的兼指现象47-49
- 3.4 聚焦预设功能49-53
- 3.4.1 聚焦功能49-52
- 3.4.2 设置悬念功能52-53
- 3.5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这样”及相关结构同其他指示代词预指的比较55-62
- 4.1 “这”系指示代词的预指比较55-57
- 4.1.1 “这样”和“这个”的预指比较55-56
- 4.1.2 “这样”和“这么”的预指比较56-57
- 4.2 “这样”和“那样”预指的比较57-61
- 4.3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与文体的关系62-68
- 5.1 文体和语体62
- 5.2 “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在不同文体中的分布62-66
- 5.3 “这样”及相关结构预指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66-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余论68-70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68-69
- 6.2 本文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69-70
- 参考文献70-73
- 后记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碧蓉;;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认知解析[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2 刘永华;;从焦点理论看否定式偏正结构的否定焦点[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王艾录;汉语成句标准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张廷远;;篇章中的视点及其篇章语用价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赵宏,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6 余泽超;;英汉下指功能新解——兼评van Hoek(1997)的回指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7 高军;;英汉下指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陆丙甫;;论“整体—部分、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0 刘礼进;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高军;英汉叙事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6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5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