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
本文关键词: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常用词 演变模式 概念域 常用词成员的演变 常用词成员分布的演变
【摘要】:以概念场为背景,把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常用词各自分解为义位,置于不同的概念域中,全面考察其中的常用词成员及其分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就可以对常用词的历史演变做出比较清晰的描写和比较深入的解释。概念域中常用词成员的演变及其分布的演变,具有相互依存的共变关系,是常用词演变研究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内容。而现有常用词演变研究,多偏重于考察显性的常用词成员的衍生和新旧替换,对隐性的常用词分布的演变缺少关注。因此,探讨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不仅要关注常用词成员的演变,更要关注常用词分布的演变。常用词的演变模式主要有常用词成员的衍生、更替、消减、存续,以及常用词分布的扩张、萎缩、置换。现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格局,是其所处概念域中主要成员及其覆盖域历经多次重新分配和调整的结果。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汉语常用词 演变模式 概念域 常用词成员的演变 常用词成员分布的演变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凡是在使用中的活的语言,都有类似于生命体的新陈代谢现象,始终处于缓慢地变化之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词又不断出现,语言中的词汇就是在不断的衍生和新旧替换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常用词表达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占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杨凤仙;;从古汉语词“肉”谈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丁喜霞;“领袖”考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4 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丁喜霞;“消息”的“音信”义探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丁喜霞;“规矩”及相关词语的衍生和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8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9 丁喜霞;“要领”今义探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唐智燕;;汉语商贸类常用词的历史演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白兆麟;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9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岩;;《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订补——以简帛文献为中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楚群;“因为”和“由于”差异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4 万莹;;析介词“对”、“对着”[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小军;;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J];辞书研究;2008年06期
7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8 Bernd Heine,马壮寰;《语法的认知基础》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9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10 J.L.Packard ,杨亦鸣 ,余光武;《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的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2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柏灵;表转折“X是”副连兼类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甜;“可是”“但是”“只是”的词汇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王美华;跨层结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2 王仰正;;概念域视角下词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郭丽;;也谈黄孝片方言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9年01期
4 徐瑞;;“探”字的概念要素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5 李如龙;;两种少见的声调演变模式[J];语文研究;1992年02期
6 李勇忠;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杜道流;;古代汉语动词“问”带宾语结构的演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8 宛新政;;“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9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段纳;;试论词义感情色彩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J];语文学刊;2006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洪宏元;;台冿栙姙奮典“人氃榐奮_Y”释┨轿鯷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俭波;;商业、体育比赛及政治三种语篇中常规隐喻的概念整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成统;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汉语言中的空间隐喻[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楠;论概念隐喻在构建篇章连贯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06年
3 张玉代;“背负”类词汇历时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郎姗姗;英汉温度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玉蓉;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刘文珍;现代汉语政治语言中的隐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米小玲;汉语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陈曦;句群中的转折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云;英汉人体隐喻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雨晨;反语的语用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1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8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