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寒窑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20:13

  本文关键词:寒窑戏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寒窑戏 发迹变泰 待夫守节 试妻 文化意蕴


【摘要】:提起寒窑,人们就会想到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想到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而这一故事主要是通过戏曲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在此之前,最早将窑与戏结合在一起的是吕蒙正与刘氏的破窑故事,随后还有薛仁贵与柳氏的寒窑故事。三个戏曲故事,皆以寒(破)窑作为中心意象,叙述温良贤惠的富家女甘心下嫁身怀才艺的穷小子,却遭到父辈的反对而被迫屈居寒(破)窑,婚后丈夫为获取功名而离家,妻子只好独守寒(破)窑,等待丈夫归来。丈夫衣锦还乡后,想方设法试探的妻子的心洁,最后真相明了,二人同享荣华富贵,也因此将这类型的戏曲称之为寒窑戏。以往对寒窑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无名氏《彩楼记》的作品分析以及探讨“二薛”的故事来源上,很少研究与寒窑有关的地方戏,也没有将以寒窑中心意象的戏曲故事放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所以有必要将寒窑戏进行系统的论述。首先从纵向的角度探寻寒窑戏的发展源流,分别探讨吕刘寒窑戏的取材来源、版本流传;薛柳寒窑戏的由来、流变;薛王寒窑戏的来源与流播。整理出寒窑戏的发展及流传概况:宋元时期寒窑戏产生,至明代进一步发展,清代花部崛起,流传繁盛。并进一步联系时代背景,纵向考察寒窑戏的主题嬗变。盛行已久的科举制在元代前期断裂了七十多年,给文人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作为元代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通过描绘吕蒙正与寇准等文人困顿的经济生活以及刘月娥的爱情婚姻观,抒发文人的入仕之愿,充分展现作家关注元代文人命运的情怀。至明代,将吕蒙正与刘氏破窑戏曲故事的继续扩展与改编的《李九我批评破窑记》以及《彩楼记》传奇,受明代中晚期主情思想的影响,创作重心转移到吕蒙正与刘千金的爱情婚姻生活上来,歌颂了刘千金不惜与父决裂,不怕寒窑受苦的坚贞爱情。而到清代,女子贞节观念的宗教化,薛仁贵与柳氏的寒窑戏以及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寒窑戏重点强调了女子贞节道德的重要性。再从横向的角度将寒窑戏放在一起,剖析其叙述结构以及重要情节。统观三个寒窑戏曲故事,其结构、情节皆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皆因它们都属于发迹变泰、待夫守节类型的戏曲故事,皆有试(戏)妻情节。之所以会有模式化的结构与情节,乃是因为时代题材内容的因袭、行当程式的要求以及观众的欣赏趣味造成的。寒窑戏之所以能够流布中国各个角落,甚至远洋国外,深受人们的青睐,与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密切相关,它不仅蕴含着大众普遍存在的衣锦还乡、追求富贵意识观念,同时还表达出人们对坚贞不移的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并且将人们善恶终有报以及大团圆的观剧心理期待一展无疑。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origi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cold kiln drama . The structure and the plot all give people a kind of familiar feeling , all because they belong to the origin change , the drama story of the type of the husband ' s festival , all have trial ( drama ) wife plot . The reason why the cold kiln drama can flow to every corner of China , even the distant ocean , is deeply loved by people , it has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 , it not only contains the popular clothes and the countryside , pursues the rich consciousness idea , but also expresses people ' s longing and pursuit of the unmoved love , and also expresses people ' s good and bad news and the great reunion ' s view drama psychology look forward to a show no doubt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奕;;从汉元帝探汉宫秋怨的悲剧缘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张丹;;元杂剧中描写的寺庙[J];才智;2010年01期

3 顾蕾;;放纵背后的痛苦与怀疑——元杂剧中之男性隐秘的心灵悲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申平;李荣菊;;文体转换、主题嬗变与文本传播——文学社会学视野下的西厢故事流变史考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5 伍星;;从全真教思想的角度解读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J];消费导刊;2010年05期

6 史革新;;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问题刍议[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1期

7 张立婷;;从窦娥形象的转变看其反抗实质[J];法制与社会;2012年20期

8 王梦琪;;论元杂剧中的道姑形象[J];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范香君;;元杂剧中的弃妇形象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顾周禄;;试论析元杂剧中春秋历史剧中复仇思想——以《赵氏孤儿》和《伍员吹箫》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凤玲;元代散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丽华;元明杂剧文人形象与剧作家心态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恒超;接续传统与时代嬗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郭茜;东坡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南开大学;2009年

7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8 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燕;对元杂剧和日本谣曲的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利伟;元散曲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巍;论马致远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畅;元杂剧以诗为媒现象考论[D];集美大学;2011年

5 汤天生;元杂剧文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窦倩;论元杂剧的生命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鑫;元杂剧男主角形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钱怡;元代戏曲作品动物现象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亚丽;元杂剧之公案剧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10 杨晓君;元明清史记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4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84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