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元好问《中州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9 18:14
  《中州集》是元好问在金朝沦亡后编录的一部诗集,共收金代作家251位,诗歌2062首,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中州集》进行了如下探讨:第一章分析《中州集》的编纂、体例及版本,第一节分析《中州集》的编纂背景和过程,《中州集》的成书是在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是金代统治者重视文治,所以金代诗歌数量多、成就显著,其次是元好问的文学底蕴深厚,并且在交游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再次是元好问对本朝文学的自信和国史自任的态度,最后是元好问的中州观。元好问编纂《中州集》历经十余年,十分艰辛。第二节阐述《中州集》编排体例的四个特点:集前录御制诗,以十天干为序,内容具有层次性,以传系人、以人系诗。《中州集》的编排体例具有开创性。第三节概述《中州集》的版本流传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探讨了《中州集》的三个宝贵价值,分别是展现金诗发展脉络、凸显金诗审美取向和影响后世的文学研究。金诗的发展脉络大致分为宋儒时代、国朝文派、南渡诗坛三个阶段,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不仅把握了金诗发展的阶段,还给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诗人做了定位,为后世研究金代诗人诗歌提供了有益思路。金文学承续自北宋文学,却与南宋文学走上不同的道路,原因是金人选择了苏轼、陶渊明和唐人为师法对象,因此风格多样。元好问编纂《中州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研究,分别表现在保存了金诗的基本文献、丰富了遗民文化成果以及凸现了北方诗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州集》的编纂、体例及版本
    第一节 编纂背景及过程
    第二节 编排体例
    第三节 版本情况
第二章 《中州集》价值之一:展现金诗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宋儒时代
    第二节 国朝文派
    第三节 南渡诗坛
第三章 《中州集》价值之二:凸显金诗审美取向
    第一节 崇苏轼自然隽永
    第二节 尚陶潜真淳简澹
    第三节 学唐人典雅雄奇
第四章 《中州集》价值之三:影响后世文学研究
    第一节 保存金诗基本文献
    第二节 丰富遗民文化成果
    第三节 凸现北方诗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元好问《中州集》示范效应摭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06期

2 王辉斌;;元好问《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胡传志;;金代“国朝文派”的性质及其内涵新探[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裴兴荣;;《中州集》作家小传的书目文献价值——小传中所记录的诗文著作可补金朝一代之《艺文志》[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裴兴荣;;论《中州集》作家小传的诗话性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裴兴荣;;《中州集》作家小传的文学价值[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薛瑞兆;;《中州集》考补[J];文献;2007年02期

8 裴兴荣;张晶;;“借传以存史”——《中州集》史学价值新论[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9 吴凤霞;;有金一代文明百年的客观记录——元好问著述的史学成就[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裴兴荣;;《中州集》编纂体例的开创性和示范性[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申照;《中州集》作家小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毅慧;论赵秉文的文学观与创作的关系[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李楠;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4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84740.html

上一篇:寒窑戏研究  
下一篇:宋代墨文献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