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中国现代小说中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5 23:29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中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隐喻 性别歧视 批评认知分析 中国现代小说


【摘要】:性别隐喻可简要定义为在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投射的概念映射中可能形成和/或反映对女性或男性的某种歧视的隐喻。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不仅仅是装饰性语言或修辞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含有意识形态的认知工具,其利用读者对认知效能的寻求,往往造成隐性的歧视性解读。综观性别隐喻研究,一方面绝大多数此类研究是基于非文学体裁,如广告语篇、政治语篇、媒体语篇等;另一方面,文学语篇中的性别隐喻研究则主要从文学批评视角进行的,鲜有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或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有鉴于此,本研究意欲在文学语篇中对性别隐喻进行系统的批评认知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首先识别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即民国时期)主流文学作品中有关性别的隐喻性表达,然后通过对性别隐喻的女性批评认知分析,揭示潜在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以便增强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为达到上述目的,拟回答的问题如下:1.用来表述女人和男人的性别隐喻有哪些类别?2.女人和男人是如何被隐喻性表述和建构的?3.为什么会使用这些隐喻刻画女人和男人?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之上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是在自建语料库基础上开展的。该语料库包含10部现代汉语小说,共计约1470640字。所涉及的小说均是民国时期(1912-1949)最具代表性作品,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研究的主要发现简述如下:首先,中国现代小说中用来表述女人和男人的性别隐喻主要有三大类,即隐喻化性别隐喻、普遍性别隐喻和文化性别隐喻。每类主要隐喻又包含不同层级的子隐喻。其次,在三大类性别隐喻中,女人和男人被概念化的情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虽然对女人和男人的刻画有少量类似用法,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研究所涉及的性别隐喻通常用于表达男人对女人的控制权,表现男人与女人在空间和文化层面的不平等。再次,分析表明在性别隐喻构建过程中,除了具身原因,其他各种语境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小说通过上述隐喻建构、传输和强化了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女人是弱小、被动和无生气的,而男人是强大、主动和充满生机的,因此男人优于女人,女人应受制于男人。简而言之,隐喻并非独立于社会化环境之外,隐喻与认知一样,都与我们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正如本文所示,性别隐喻的不平衡使用形成了对女人和男人概念化的重要差异,从而形成对二者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文学作品中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有助于揭示隐藏于看似中立的文学或日常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从而帮助人们“提高辨识语言如何促使一些人受统治于其他人的意识,因为意识是迈向解放的第一步”(Fairclough 1989:1).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gender metaphor in literary works is based on criticism discourse analysis ,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gender metaphor . The metaphor is not independ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metaphor and cogni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culture . As shown in this article , the imbalance of gender metaphor forms an important difference in conceptualizing women and men , which helps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nature behind the seemingly neutral literary or everyday language , thus helping people to "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language how to motivate some people to be ruled by others , because conscious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liberation " ( Fairclough 1989 : 1 )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1385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85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