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牡丹亭》“蓝本”新辨

发布时间:2018-01-15 03:11

  本文关键词:《牡丹亭》“蓝本”新辨 出处:《戏曲艺术》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牡丹亭》 杜丽娘 还魂 蓝本


【摘要】:胡文焕《稗家粹编》本《杜丽娘记》是"杜女还魂"系列作品中的原创性作品,《牡丹亭》的创作虽然受过《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影响,但后者却不过只是《杜丽娘记》的改编之作而已。不仅如此,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还直接从《杜丽娘记》本身吸取过营养。可见,《牡丹亭》的所谓"蓝本",实即《杜丽娘记》与《慕色还魂》两篇作品的"综合体"。
[Abstract]:Hu Wen-hwan 's "Paspalum Family quintessence" this book "du Liang Ji" is the original work in the series of "du Nu returning to Soul", although the creation of "Peony Pavilion" is influenced by "du Liniang's color return to soul". But the latter is only the adaptation of du Liang Chronicles. Not only that, Tang Xianzu wrote "Peony Pavilion", but also directly from the "du Liang Chronicles" itself to absorb nutrition. The so-called "blue book" of Peony Pavilion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two works: du Liang Chronicles and Mouli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37
【正文快照】: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名著,然而它的取材对象或者说“蓝本”,始终争论不休。1958年谭正璧著《传奇“牡丹亭”和话本“杜丽娘记”》一文,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根据何大抡编《燕居笔记》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以下简称“《慕色还魂》”)写成的1。1963年姜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锦霞;《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寇致铭;苏永莉;;“大流亡”中一“亭”——昆剧《牡丹亭》在海外上演的文化框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省民;;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J];戏剧文学;2007年01期

4 张淼;;论《牡丹亭》对情的塑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筱梅;;《牡丹亭》在明清时期闺阁女性中的传播[J];长江论坛;2007年03期

6 张筱梅;;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J];天府新论;2007年05期

7 赵天为;;曲谱中的《牡丹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省民;黄来明;;《牡丹亭》评点的传播学意义[J];四川戏剧;2008年06期

9 王宁;;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J];戏剧艺术;2008年03期

10 陈娇龙;;《牡丹亭》的禁毁与传播[J];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征军;;“一体化”时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波大学 黄敏学;春梦迢遥《牡丹亭》[N];光明日报;2014年

2 陈益;少儿不宜《牡丹亭》[N];文学报;2014年

3 王文静;最美的还是那株牡丹[N];北海日报;2010年

4 向志柱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牡丹亭》蓝本问题再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韧;看《牡丹亭》成为香港大学生的时尚[N];抚州日报;2006年

6 陈刚;论《牡丹亭》的多重意蕴[N];光明日报;2006年

7 罗兆荣;汤显祖《牡丹亭》写作时间说[N];丽水日报;2006年

8 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韧;汤翁研究呈现纵深发展态势[N];抚州日报;2006年

10 欧阳逸冰;缘尽情愈浓[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张雪莉;《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甜;《牡丹亭》的明清女性读者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原辉;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牡丹亭》[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赵雅琴;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汪妍;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宁;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D];陕西理工学院;2012年

6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郑力元;诗性的迸发—《牡丹亭》创作精神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8 王芳;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潘婷;《牡丹亭》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10 王宁;梦幻:人类理想的戏剧表现形式《牡丹亭》的心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6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6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