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反刍

发布时间:2018-03-15 09:07

  本文选题:萧红 切入点:香港 出处:《社会科学》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抗战时期的文学空间中,香港作为"流亡中转站"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萧红来说,香港不仅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外在环境,而且提供了远离抗战主场进行创作盘整的机遇。萧红在香港时期对自己熟悉的、已写作过的题材、人物、主题进行了创作反刍,形成了基于生命立场、悲悯审美的独特抗战书写。这促进了萧红文学上的自我成长,也在疏离与回归、边缘与中心的辩证关系中展示了作家与时代不同的链接方式,提供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另一种经验。
[Abstract]:In the literary spac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ong Kong as a "transit station in exile" had special value. For Xiao Hong, Hong Kong not only provided a relatively st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Moreover, 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creative consolidation away from the main arena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Xiao Hong, during the period in Hong Kong, created and regurgitated his familiar, written subjects, characters and themes, forming a position based on life. The unique anti-war writing of compassion aesthetic promotes Xiao Hong's self-growth in literature, and also shows different ways of linking writers and times i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and regression, edge and center. It provides another experience in literatur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抗战时期小说”(项目批准号:13BZW1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晓辉;;香港《华商报》的抗战宣传及特点[J];红广角;2016年04期

2 杨早;;《黄金时代》:一篇被史料压垮了的论文[J];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06期

3 曹革成;;抗日战争时期端木蕻良活动年谱(1937-1945)[J];抗战文化研究;2012年00期

4 季红真;;溃败:现代性劫掠中的历史图景——论萧红叙事的基本视角[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5 王琳;;从激愤的感叹到悲凉的陈述——论萧红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情感形式的演变[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6 文贵良;;《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生成[J];文艺争鸣;2007年07期

7 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陈洁仪;论萧红《马伯乐》对“抗战文艺”的消解方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2期

9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J];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在文学史上:她死在第二次[N];南方周末;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谦芬;;论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反刍[J];社会科学;2017年07期

2 王佳欢;;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独特性[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侯萌萌;;浅析抗战时期中共报刊的新闻宣传策略——以香港《华商报》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7年07期

4 罗锡英;;《马伯乐》的高度和叙述距离[J];名作欣赏;2017年08期

5 贾颖妮;;论萧红晚期小说中的家园眷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6 林佳娇;;《檀香刑》中的大众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7年06期

7 汪瑶;;美学星空下的呼兰河[J];文化学刊;2016年11期

8 王佳琴;;“五四”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9 赵书;;陈思和从迷茫走向自觉的批评之路[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10期

10 汤晓琳;王晓平;;呼兰河畔的“娜拉”言说——论萧红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写作[J];职大学报;201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辉;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3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4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5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7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8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6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8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9 徐晓杰;刘军;;“同一地平线”上的另一种景观——以对国民灵魂的审视为视点看萧红对鲁迅的发展[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3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5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7 杜浩;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N];经济日报;2014年

8 刘忠;端阳节前说萧红[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陈辽;第一部写萧红的长篇小说[N];文学报;2006年

10 桑永海;何人绘得萧红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棉;论萧红的悲凉情感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5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15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