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超越与解构——论《天下》构建中国形象的方式及效果
本文选题:中国形象 切入点:自我言说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250年前后,中国进入西方视野,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多是高尚、文明的象征,直到18世纪后期,情况急转直下,终成“老大帝国”。然而不管是天朝上国也好,“老大帝国”也罢,中国形象都是经他者言说而形成的,更近乎一种话语建构。直到20世纪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才开始自我言说,《天下》(T'ien Hsia Monthly)的创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份意在“文化输出”的杂志,《天下》刊有许多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通过对这些英译作品基本状况的勾勒,以及对其言说中国形象方式的爬梳,不难看出彼时知识精英试图超越西方话语的努力。然而受制于时代因素以及翻译本身的局限,超越的意图最终被解构,自我言说亦被纳入西方价值体系之中。
[Abstract]:Around 1250, China entered the Western field of vision.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n, China was mostly a symbol of nobility and civilization, until the late 18th century, when things changed sharply. But whether it is the emperor or the emperor, the image of China is formed by other people's words, and it is almost a kind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until after 20th century. China's intellectual elite has only begun to speak of itself,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a Hsia" is a typical example. As a magazine intended to "export culture," there are many transl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magazine. Through the outline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se translated works and the way they describe the image of China,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intellectual elite at that time tried to surpass the western discourse. However, it was constrained by the time factor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itself. The intention of transcendence was finally deconstructed, and self-talk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western value system.
【作者单位】: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三定;“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N];文艺报;2012年
2 袁盛勇;“中国现代文学”:命定会受到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杨阳 王泽龙;评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反思“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张清芳;日本现代文学如何摆脱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韩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现代文学中的神话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方言入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f,
本文编号:1636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36358.html